为什么在职场中永远不要把同事当朋友?
职场中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人:就是到底能不能把同事当朋友?有的人认为可以把同事当朋友,但多数则是怀疑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人们对职场中的同事产生芥蒂呢?
第一、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沟通障碍
人的经历决定了他的思维模式,这种不同的思维造就了对同一句话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理解结果。举个例子:假如你和同事甲谈论某个女同事很漂亮,不久之后就会传出你喜欢那个女同事的谣言,至于谁传出的不用想也猜到了。这其实就是理解上的一种偏差,连这种不经意间小事都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更不要说几个不同背景不同工作经历的人应对新的时代需求了。如果你对朋友的定义是百分之百理解你说的话,很显然这种友谊在职场里期待值过高。
第二、没有责任心的玩笑传播
举个例子:在发布会现场一位男同事跑去引导媒体入场,手上的烟一时没有来的及熄灭,便请一位女同事帮忙拿一下。恰巧直属领导路过看到女孩拿烟之后便开玩笑说:你居然抽烟。女同事哭笑不得,玩笑解释了几句误会便解开。本来也没当回事,可谁料整层办公室的人差不多都知道女孩抽烟,还经常拿这个事来打趣她。在传播消息的层面同事之间往往没有责任心的玩笑传播,他们并不知道一件你觉得很重要的事情究竟有多种重要,也并不需要知道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就是当成茶余饭后的一种玩笑,所以没有守口如瓶的责任心。所以如果把朋友的定义为替你保守秘密,倾听你全部的抱怨和委屈,理解你的掏心掏肺,那么很显然你又有了过高的期待。
第三、感知存在偏差
举个案例:对接国际业务的两个女同事非常投缘,都是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后来在美国留学还是邻居,两个人审美相当***同语言也很多。其中一个经常在INS和微博上晒出与另一个的互动状态,还有偶尔周末一起下午茶的照片很是开心。结果另一个却多次在公开场合说只是同事,不是特别熟。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友谊的感知偏差你把对方当成了很好的朋友,对方对你其实只是个熟人。所以如果在职场中你把友谊定位成我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我,那显然又在增加自己失望的砝码。
第四、和上司做好朋友你要做好“冒险”的准备
都说职场扁平化管理,但是在哪个进入正轨的公司不分级别,那些有头有脸的创业公司,稍有点起色就会有了管理模式。一个级别升到另一个级别有多难大家可想而知,所谓的领导工资也会比普通员工高上不少,就算不高业余的补贴也会好上很多。中国实现扁平化管理,只能说在做事的态度上没有那么官腔,但是在领导力上永远要尊重你的老板和领导。见过一个特别自命不凡的毕业生一上来就要整改公司的业务,经常否定boss和leader的决定,拿出一套似是而非的方案,没多久就被同事冷落最后申请辞职了。所以如果你渴望与领导成为朋友的前提就是按照他的心意干活,渴望一开始就和他勾肩搭背平等交流,风险很大且得不偿失。
第五、职场交友要成熟
职场上是可以交到真心朋友的,但要适当降低期待,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交友策略,成年人也有成年人的交友策略。简单把朋友定义成掏心窝子的对象,看到谁都希望对方是自己的朋友,想让对方无时无刻不理解自己和肯定自己,替自己保守秘密是很不成熟的一种做法。职场中未必不存在朋友,但要看这类朋友怎么去定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