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和枪的对战
戟和枪的对战
戟:有旁枝的兵器,长柄,顶端有直刃,两旁有横刃,可以直刺和横击。
戟是戈和矛的混合体,也就是在戈的头部装上毛尖,又能勾斫,又能刺击,比较适合格斗。从功能上来说,戟又是军中的制式装备,也是仪仗兵器。
秦“持戟百万”,指的是兵士众多。汉朝的贵胄门口的“保安”,也被称作门戟。
四年相邦吕不韦戟是青铜器和矛、木柄组成的,全长2.87米,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保存完整的青铜戟。
有一本成书《刘德宽八卦戟法——方天戟四十八法》,是著名的镖师“大枪刘”刘德宽的儿子刘国俊写的,基本上算是对刘德宽对戟的态度、使用做了一些总结,里面有一首对戟的形容诗,很有意思。
“此戟本是一条龙,张牙舞爪令人惊。使开好似龙探爪,回拉总要奔前胸。青龙底头托戟势,换手劈山不留情。”
为什么将戟比作龙呢?
据刘德宽口述:“戟者,龙也。周身八处用法。龙有口,戟上有月,身上有爪。戟月有尖,有尾,戟杆有鑚,有身,则有杆,有角,则戟有枪尖。”
这也就涉及到了刘德宽对戟的实战用法:攒、刁、抓、摆,进退利便。
从名师对戟的态度出发,再回归到戟的发展历程。
戟是战国开始使用的著名兵器,春秋时代位列“车战五兵”之一,后来发展为步兵和骑兵必备格斗兵器,一直沿用到宋代,才退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退出历史舞台?
至今没有定论。最为普遍的认为是,戟在战场主战兵器时期的形制是卜子戟,并非是现在我们所常见的单双月戟,在南北朝汉人与游牧民族对抗后,原本简单实用的卜子戟就从战场上淘汰了,诞生于宋朝的也就是现在的单双月戟,其实是“戟刀”。
真正让戟“名声大振”的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将士爱用戟的多。长柄的戟是方天画戟、长戟,也就是演义故事里吕布用的戟;典韦也是使戟的鸣将,传说他的双铁戟能退四将。
有个说法,枪为兵器之王,戟是器中之魁。一个是王,另一个是王之下的第一,说明戟跟枪比总体是处于下风。
戟的前端很重,长度普遍小于3米,如果继续加长,就必须缩小戟的前端,否则很难操控,但是缩小戟的前端,戟砍斫的能力就会大大大折扣,所以戟的应用非常受限。
但枪则没有这个问题,枪头的大小不影响穿刺,明朝的长枪5米以上的很常见。在使用频率上来说,格斗中对扎肯定是枪方便,戟在劈砍中非常拖累速度和频率。
在枪与戟的对战中,受限于枪的简约,戟很难勾住枪。
关于戟的成语、诗词、典故:折戟沉沙、剑戟森森、辕门射戟
辕门射戟
袁术大将纪灵率军攻打刘备,袁术担心吕布支援刘备,就派人去给吕布送信,意思是让吕布按兵不动;同时,刘备也给吕布发去了求救信。
吕布想一碗水端平,就把刘备和纪灵一起请来赴宴。然后吕布就客套性地说,看在我的面子上不要再打了之类的。
纪灵肯定不答应,吕布就把他的方天画戟插在辕门外一百五十步地方,然后以一箭之约,希望平定战争。
怎么一箭之约呢?就是吕布要是能够一箭射中画戟上的枝尖,双方就收兵结束战争;要是没射中,吕布就不插手此事了。
结局当然是神箭手吕布以精湛的箭法平息了这场战争,辕门射戟也就火了。
这也算是民间比较喜闻乐见的平定矛盾的方式,很江湖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