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痛和八卦之外,霍金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018年3月14日,史蒂芬?霍金与世长辞,享年76岁。他是一位成就不凡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位风行全球的科普作家,一位语出惊人的意见领袖,他也是一位坚韧不拔的罕见病患者,一位曾经在20多岁时被医生“判死刑”,又乐观地生活了50多年的传奇。

在大多数人看来,霍金是一个纯粹的文化符号——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却几乎没有人真正理解他做了什么。其实,霍金在一生中做过的很多科学研究,它们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如何理解我们的宇宙”。其中有两个贡献非常著名,一是证明“宇宙大爆炸始于一个奇点”,二是证明“黑洞是有温度的”。

宇宙是怎么来的?

在上世纪60年代,霍金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去研究微观的粒子物理学,要么去研究宏观的宇宙学。

当时的霍金选择了后者,他首先关注的是宇宙学中的奇点问题。这个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描述弯曲时空动力学的广义相对论。在相对论中,如果不考虑维度的区别,那么宇宙的时空就像是一块无限延伸的“桌布”。如果像给地球画上经线和纬线那样,在桌布上建立时空的坐标系,我们就会看到很多正方形的格子,每一个格子代表时空中的一块单元。

如果宇宙中不是空无一物的,而是存在物质,那么物质产生的引力场会让格子扭曲变形。引力场越强,扭曲的就越严重。1965年,数学家罗杰?彭罗斯证明,当引力场的强度超过某一极限时,比方说,一颗大质量恒星坍缩成一个黑洞时,黑洞中心处的时空格子就可能会被极度扭曲,形成一个“奇点”。

如果你把格子的一组平行线的方向看作时间,另一组平行线看作空间,并且给时间标上箭头,表示时间流逝的方向,我们就会发现奇点就像是一个泉眼,时空的格子在时间箭头的指引下源源不断的流出来,或者奇点就像是浴缸的漏口,时空的格子被时间箭头驱使着流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