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李自成保护好陈圆圆?清军还能入关吗?

吴三桂真的是为了陈圆圆跟吴三桂反目的么?

其实这只是民间故事话本改编的桥段套路,满足没有什么娱乐节目的古代社会广大群众八卦心理需求而已。

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的陈圆圆

秦淮八艳到底美到了什么高度,其实我们很难了解,但想来才艺一定不弱。男人声色犬马,享美妾、好美人却也是正常现象,但若因一个风尘女子,小小的妾室,吴三桂就跟李自成反目而不降,这未免太穿凿附会了。

陈圆圆从南京入北京发展演艺事业,成为田弘遇家的声乐演员。但田弘遇因为田贵妃去世,日渐失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将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做妾,但很不幸的是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后,陈圆圆据说被刘宗敏所夺,后来吴三桂得知有,冲冠一怒,愤而降清。

不过这段遭遇到底真实性有多少,其实很值得商榷。众所周知,妾室的地位在明代社会相当地下,其价值就跟花瓶一样,可以送来送去。吴三桂哪怕跟陈圆圆之间有真爱,在我看来,以其投机小人的性格,不会为了一个妾室,就贸然降清做汉奸的。毕竟那时候汉奸的成本还是很高的,不像1644以后,明廷官军批量投敌。

美则美矣的陈圆圆,对于大地主军事集团头目吴三桂而言,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因为吴三桂做投降满清的决策,并不只单单出于他个人的意愿或者激愤,而是代表了整个山海关关宁军势力的。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的决策失误

攻入北京以后的李自成和他的大顺朝廷似乎有些志得意满,大军分为几路,一路西进攻击张献忠部、一路进湖广试图歼灭左良玉部,北京留守的主力部队其实并不多。

且彼时李自成过于天真,单纯地认为山海关以外的满清八旗并不是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敌人。在大顺政权看来,满清速来与大顺毫无交集,不存在仇恨,大家即便做不到和睦***存,但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怨,按道理来讲应该进水不犯河水才对。

就是这种相当不靠谱的意识,在处理山海关吴三桂部的问题上,李自成的决策出现了大问题。他对满清毫无了解,对吴三桂也不甚在意。在其看来,北方已经尽归大顺,吴三桂作为一个汉人也只能选择自己,可他估错了形式。

吴三桂或许一开始有投降李自成的心思,但这种心思其实很浅,主要原因并不是吴三桂具有多么高大情操,要誓死捍卫朱明江山精忠报国,而是李自成一直以来"追赃助饷?的政策,让吴三桂很难投靠啊。

他入京勤王,但李自成当时已入京,崇祯吊死煤山,在这种情形之下,走到半路的吴三桂当时或许是真想投降了,但听到从京中逃出来的家人传来父亲被拷掠,爱妾陈圆圆被夺占,于是又折返山海关,彻底放弃了投降李自成的心思。

这么看来,似乎只要李自成没虐待吴三桂他爹,刘宗敏没霸占陈圆圆,似乎吴三桂归降,天下就唾手可得。但其实在我看来,这种情况即便真的发生了,李自成也不可能夺取天下。

其实李自成并不信任吴三桂,他派了唐通八千军队是打算接管山海关的先头部队,接管以后吴三桂和他的关宁军,按照当时的形式应该会被李自成安排南下跟明军继续作战。这种安排考虑的应该是在试探吴三桂的忠诚度,如果吴三桂尽心尽力跟南方明军作战,那么一切好说,如果吴三桂有二心,李自成在南方部署的主力袁宗第部也不是开玩笑的。

而吴三桂呢?投降大顺,其实是一时间的无奈之举,毕竟整个北京城上至勋贵下至小官都投降了,改朝换代而已,没必要跟大明一起埋葬。可随着后来大顺追赃助饷政策越来越极端化,京城许多投降的官员既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还被抄了家,这种情形下,吴三桂估计又会起别样心思。

而至于山海关,李自成本身对满清就缺乏了解,没有一直跟满清作战的吴三桂部的经验,在我看来,李自成要么受不住山海关,要么也会被满清耗死在北方。满清或许一时半刻入不了关,但李自成也不可能长久得下去。毕竟整个北方虽然打下来了,但大顺政权的统治根本谈不上稳固,没有地方士绅的支持,他没有办法筹集物资作战,追赃助饷也不可能长久地持续下去,毕竟地主们吃了亏,早就一窝蜂往南边跑了。

李自成的败亡,从他进入北京以后,就已经注定了,他没有可以依赖的维持政权稳定的人才,以没有能够切实稳定局势的政策,农民军队进入花花世界以后堕落腐化太快,内部的权力争斗也持续恶化,这些原因都注定了大顺政权只会是昙花一现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