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华复针治病用的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首倡的一种新型的针灸体系,其取穴施针主要以腹部的穴位为主,因其简便、易行、适应面广,受到当今针灸界的普遍关注。对于治疗手段的理论探讨,薄教授提出神阙布气学说,认为腹针系统建立于原始胚胎气血输布系统,神阙是人体先天经络的遗迹,也指出了腹针与全息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1],沈凤仁医生受此启发提出了大腹全息理论,并将其与脐部八卦方位相结合,在临床中应用大腹全息八卦疗法治疗各种疾病,疗效确切,尤其对难治性眼病的治疗可起到意想不到之效果。现将其理论意义探讨如下,并附三则病案以深入剖析其临床价值。

一 依据大腹全息图整体定位,取穴精准是关键

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全息律,即机体的任何相对独立部分的每一位区都与特定的整体部位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交换,每一位区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特定整体部位的变化,都是整体的缩影[2]。所谓大腹全息,即将整体的信息通过腹部来呈现。其全息图涵盖全腹部,上起于鸠尾穴,下至曲骨穴,是人体的缩影,相当于头顶百会到足踝部位,其中双手交叉,双足交叉,便于临床全息对应取穴。如耳鸣取耳的位置,脚扭伤取曲骨(相当于全息“踝”的位置),往往即刻起效。全息疗法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取穴精准,上腹部定位以中脘为中心,下腹部定位以关元为中心。中脘为鸠尾与脐连线的中点,关元为脐下三寸,准确衡量二者的位置是施针的首要前提。

二 局部施针以作用于整体,核心穴位每必取

临证中除全息对应取穴外,更要重视局部的处理,即在气血调控聚集之处施针可以更好的发挥整体调节的作用,所以无论何种疾病,核心穴位“中脘”必取之。中脘,属八卦中“离”位,五脏对应心、脑,五行属火[1],沈老认为中脘是腹脑、心脑,是后天神经经络信息网络调控中心。临床针刺中脘多用阴阳针法,即中脘向下刺,“腹人中”(中脘上三分)向上刺,意在生清阳、降浊阴,醒神开窍,以局部带动整体,发挥“君主之官”作用。

三 依据脐部八卦方位定针刺方向,卦性穴性要了然

将脐部八卦的卦性及方位应用在大腹全息理论中,使针刺的方向有了重要意义。八卦原意是应用八个符号来代表不同的方向,节气。因为八卦与五行、五行与人体脏腑有对应的医学联系,我们将人体脐部看做一个后天八卦图[3]。将脐蕊为中心向四周八方扩散形成八卦的方位,并通过八卦方位找出相应的疾病对应关系,然后进行治疗[4]。例如八卦中艮代表山、镇,寓意止、散,在眼底出血及疼痛性质疾病即可取脐针艮的方向。所以应用大腹全息理论治疗时一定要懂得穴性和卦性,不能盲目的生搬硬套,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一法在手以应万变。

四 灵活应用五轮学说及五脏子母补泻理论治疗眼病

五轮是指肉轮(胞睑)、血轮(两眦)、气轮(白睛)、风轮(黑睛)和水轮(瞳神),分别对应脾、心、肺、肝、肾五脏。五轮分属五脏,五脏有病必表现于五轮。即五轮部位若出现病变,则相应的五脏也必然有病[5]。沈老治疗眼病时首先应用五轮定病变脏腑,再结合五脏子母补泻理论配穴,依据八卦卦性定针刺方向,配合凝神调针的手法,对诸多难治性眼病如黄斑病变、视网膜病变及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青光眼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多数患者在针刺即刻就觉得眼睛清亮,痛苦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