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八识三境三量三性指什么
三境
第八识 :性境
第七识 :真带质境(缘五尘境)、似带质境(缘第八识业种
之相分)
清明意识:真带质境、独影境、性境(大乘立,小乘不立)
独头意识;似带质境、独影境、性境(大乘立,小乘不立)
前五识 :性境
说明(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八识缘境,对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境中,前五识缘五
尘境,第八识缘自变的实境,所以都是性境;第七末那识
,缘第八识见分为自我,唯为带质境;第六识的五俱意识
,初缘五尘境亲证自体时,刹那之间是性境,及至分别心
起,推理计度,或独头意识的幻想,便成为带质境或独影
境了。再者,定中的独头意识也是性境。
● 三量
第八识 :现量
第七识 :非量(非现量、非比量)
清明意识:现量(缘五尘境)、比量(计度分别)、非量
独头意识;现量(缘第八识相分)、比量、非量
前五识 :现量
说明(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在现量、比量、非量的三量中,前五识是根境相对直接
的感觉,所以唯是现量。第八识所缘的是自变的实境,
所以也是现量。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执为自我,这
是错误的知,所以是非量。第六识的五俱意识,与前五
识俱起缘色境时,是现量;独头意识计度分别,或寻伺
推理,或为比量,或为非量,所以第六识通於三量。
法迄巴补充:
三量并不是实境,它只是指出一种抽象的含意,例如
「1」,它既不是「一张」桌子,也不是「一只」杯子
,它是抽象含意,可以代表所有的事物,这跟易经的道
理一样,所以称为向量!加了单位之后,才成为有意义
的「一张」、「一颗」、「一个」。
● 三性
第八识 :无覆无记
第七识 :有覆无记
清明意识:善、恶、有覆无记
独头意识:善、恶、有覆无记
前五识 :善、恶、有覆无记
说明(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在善、恶、无记三性中,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
有覆无记,前六识通於三性。即前六识若与信等十一善
心所相应,则属善性摄,与无惭、无愧及八大随烦恼等
十心所相应,属不善性摄,二者皆不相应,无记性摄。八识,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后三识具有抽象感念而非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