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诸葛庐所指的南阳是河南省的南阳还是襄樊的古隆中?

1.南阳诸葛庐在三国时期南阳郡邓县隆中,据襄阳西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所以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今天隆中属襄阳市。

2.最早记载诸葛亮所在地的是东晋的史书《汉晋春秋》,后来被收入裴松之注《三国志》。此后1800年来的史书都采用这一说法!包括北朝《荆州图副》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南朝刘宋《荆州记》南朝萧梁《南雍州记》唐《元和郡县图志》唐《襄沔记》北宋《太平寰宇记》北宋《册府元龟》北宋《资治通鉴》南宋《诸葛亮传》南宋《通鉴纪事本末》南宋《续后汉书》南宋《舆地记胜》元代郝经《续后汉书.诸葛亮列传》《大明一统志》明宣宗朱瞻基《历代臣鉴?诸葛亮》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等。

3.现代中国政府国务院认为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的隆中。《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1995年12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由周光召任总编辑委员会主任主持编辑的煌煌巨制。其中说“诸葛亮“词条说 :“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该书没有”卧龙岗“

4.现代河南方面都承认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西的隆中。

(1)、著名的泰斗级历史学家、河南开封人白寿彝在他的史学巨著《中国通史》中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随叔父诸葛玄避乱荆州,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躬耕陇亩,自比于管仲、乐毅”” 刘备觉得有道理,于是带着关羽、张飞,从驻地前往隆中拜访,没想到一连两次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才见着。”“…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等等。

(2)、朱绍侯,考古学家,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在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80.01)中说:“刘备三顾隆中(湖北襄樊市西二十里)草庐,请诸葛亮出来帮他打天下。“

(3)、柏杨著名台湾作家、思想家、出生于河南开封1949年去台湾。在他的著作《柏杨曰》中说“诸葛亮跟刘备的这一夕谈话,史学家称之为《隆中对策》,跟纪元前三世纪末韩信跟刘邦的一夕谈话——《汉中对策》,虽相隔四百年,但前后辉映。”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中说:“二零七年,最初,琅琊郡人诸葛亮,寄居襄阳隆中(襄樊市西十公里),平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然而当时的人,对他并不器重”

(4)、1976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一书就认定南阳卧龙岗是纪念地,襄阳隆中是躬耕地。该书第二章《躬耕南阳》指出:“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5)、1985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河南风物志》。该书武候祠一节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该书曾获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6)、1986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州风物记》,该书“说南阳卧龙岗”一节中说“其实,诸葛先生真实的隐居地是在距此一百多里的襄阳隆中。”该书作者王彪是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该书是他深入采访,博采广记的一成果。

(7)、1987年3月,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一书,也认定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诸葛亮纪念地”,是纪念性建筑,而不是故居。还说,南阳武侯祠内的“诸葛庐”“虽系赝品”,但由于诸葛亮名气大,“故而南阳武侯祠便颇有名气了”。

(8)、1987年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也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还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5、(1)、晚清开始编辑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辞源》中,关于隆中“山名。在湖北襄阳县西。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

(2)、1989年的《辞海》,关于隆中山 “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关于隆中对“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3)、著名近现代历史学家郑天挺、谭其骧主持编撰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其中“诸葛亮”词条说:“字孔明。少孤,从叔父玄往荆州依刘表,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隆中”词条说:“地名。在今湖北襄阳县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即此。”“隆中对”词条说:“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6、“隆中对”是对刘备和诸葛亮隆中对答的最早命名。南宋淳熙时期的文人孙应时在他的诗《读士元传》中有“向来隆中语,荆益实素期。” 这可能是最早用“隆中”为该“对答”命名的记载。

此后,明万历时期的文人杨时伟在他的《诸葛忠武书》卷四“连吴”中说“时伟按侯‘隆中语’云: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为援而不可图。”这里也将该对答命名为“隆中语”。

明末抗清名将张煌言在他的诗《书怀》中有“一剑横磨近十霜,端然搔首看天狼。 勋名几误乘槎客,意气全轻执戟郎。圯上书传失绛灌,隆中策定起高光。山河纵破人犹在,试把兴亡细较量。”诗中将该“对答”命名为“隆中策”。

可见,起码早在南宋“隆中”就成为该“对答”的名称,此后历朝历代也认可用“隆中”命名该“对答。

而“隆中对”一词最早的记载可能出现在元代。

清康熙年间刑部侍郎卞永誉在他的《式古堂书画汇考》(成书于康熙二十一年即公元1682年)中提到“饶介之四体书卷…第二段书诸葛武侯隆中对”。饶介是元代书法家,他的作品《四体书卷》其中就有“诸葛武侯隆中对”。清康熙内阁中书、礼部侍郎高士奇(1645-1704年)在《江村销夏录》(成书于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也提到说:“元饶介之仿四家书卷,纸本髙七寸三分长一丈余,初临右军,后更章草书诸葛武侯隆中对,与史中微有不同故全録之,又草书前出师表全篇文不録”。这两则相同记载证明元代就有隆中对之名。

明崇祯年间的文人蒋灿在他的诗《题杜少陵像》中有 “抗志隆中对,饥驱蜀道难。”此后“隆中对”一词就频繁被使用。

而《草庐对》之名直到清代才出现。

综上可知,1800年来,“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西的隆中”就是历史一贯的***识。

7.而卧龙岗一词元代才首次凭空出现于史书,元以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8.卧龙岗所谓证明许多都是假的。如所谓清代出土“晋诸葛躬耕歌碑”就是假的!所谓“黄权建武侯祠”就是编造的谎言!所谓“隋代断石幢”就连南阳本地教育家都承认和诸葛亮无关。靠这些造假证明的躬耕地能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