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冰 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啊
修辞手法(你看了下面就知道了)
一修辞的种类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
① 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A、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B、高松年的脸像虾蟹在热水里浸了一浸。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A、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B、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我们之间隔着可悲的厚障壁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A、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B、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鸣。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A、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B、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二孔明也叫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腿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B、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②缩小夸张。例如: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B、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超前夸张。例如:A、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B、“呵,行家嘛!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 (对仗)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B、我们是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他们是日落西山,气息奄奄。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4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种类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
连续反复是连接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
如:A、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些人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B、你的血肉之躯竟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
间隔反复是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
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10、对比(对照)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同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 ,更鲜明突出。
如:A、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B、时间是勤奋者的财富,创造者的宝库;时间是懒惰者的包袱,浪费者的坟墓。
11、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恰当的运用双关手法,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饶有兴趣;另一方面也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类。
谐音双关:利用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如:A、我失骄杨君使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B、山坡上烤羊——就地取柴(材)C、 癞蛤蟆跳井——扑(不)通(懂)
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比起谐音双关来,语义双关更为常用。如: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注意:双关都是一语关顾表里两层含义,其中蕴涵着不直接说出来的含义是表意所在,既要含而不露,又要使人体会得到,寻味得出,不能造成误会或歧义。
12、引用
引用话语。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如:A、周恩来小时候的的志向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间接)B、鲁迅先生说“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直接)C、这是一双“红军鞋”。D、我说:“你走吧!”
13、反语
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分为以正当反和以反当正。
以正当反: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嘲弄、讽刺、憎恶、蔑视等感情。如: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上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包身工)难得的佳肴。B、清国留学生还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志极了。
以反当正: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喜爱、亲切、赞誉戏谑等感情。如:A、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B、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14、顶真
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也叫连珠。是从一事物到另一事物,顺连而下。如:A、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B、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C、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D、总理为人民,人民爱总理,总理和人民心连心,血肉相连不能分。
E、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顶真修辞作用是:A、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B、状物叙事,条理清晰。C、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15、回环
把前后语句组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辞格叫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变换词语顺序,利用它们不同的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如:A、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由是一毫不肯放松,由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B、心贴布,布贴心,多织好布为人民。C、在调整中前进,在前进中调整。
16、互文
指古代诗文上下文所用的词语交错省略而又互相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A、秦时明月汉时关。(“秦”和“汉”是互文,全句应解作“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口”B、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形成互文,全句应解作“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登上了船。”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和“壮士”形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有的流血牺牲了,有的征战多年胜利归来。”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喜”和“己悲”形成互文,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高兴或悲伤。
还有:婉曲(孔已己,你脸上怎么又添上新伤疤了!。
映衬(正衬、反衬如: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层递: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这种辞格叫层递。(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8、通感: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去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9拈(nian)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顺拈)。
如:A、哼!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心并不“聋”啊!B、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
20、仿词
仿词是在现有的词语基础上进行仿造,因此仿词和被仿的词往往同时出现。形式上保持着与原有词语近似的特点,内容上又赋有新意。
一种音仿(是换用音同、或音近的语素仿造新词语)如:十一月,广州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北国名城哈尔滨早已是草木皆冰了。(仿“草木皆兵”)
一种是义仿(换用反义或类义语素仿造新词语)如:第二天早起,她们的头发上结了霜,男同志笑她们说:“嘿,你们演《白毛女》都不用化妆了!”她们也笑男同志:“还说哩,你看,你们不是‘白毛男’吗?”
21、警语
语句中语意新颖、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具有警策作用,也叫“警句”或“警策”。
如:A、只有曾经探索过的人们才懂得:真理的小小钻石是多么罕见难得,但一经开采琢磨,便能经久、坚硬而晶亮。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C、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注:初中要求掌握前16种。]
二、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考试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⒈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⒉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⒊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⒋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