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人类文化
在人类文化中,“一”被赋予了万物之始的意义:“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说文解字》)。
英文中也以“The Great One”(伟大的一,太一)指代圣经中的上帝耶和华。
在哲学上,尤其是《老子》中,一更加广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 )就是其中一例。一乃万物之始:古代哲人把一作为万物之始,叫做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简单地说,一在道家的思想中,就是万物的初始,相当于一个零的概念,但是又能衍生万物的一个综合体,也就是所谓的太极。在阴阳的交互会衍化成两仪,但是最终又会再交合成太极,回归于最初的一。这种思想就类似于人们常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并且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一直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而且,在中国的古代的神中有东皇太一,作为一位主神。在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关于东皇太一的诗歌。 道教教义,与“道”相当。《道枢?真一篇》称芸芸万物“其变化之源,始生于一,终复于一,所以历万变而不穷”。《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宋林希逸注云:“一者,道也。”《太平经》称“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认为采用守一之法,可以得到天地开辟之要谛,不仅可以求得自身的长生,而且可以实现太平之世。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也认为“人能守一,一亦守人”。“守一”不仅能够长生,而且“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可以“行万里,入军旅。涉大川,不须卜日择时,……终不复值殃咎地”。
守一之法又分为守真一﹑守玄一两种。《道枢?真一篇》称,真一者,“在乎气液”,“炼气液以生龙虎,合龙虎以成变化,使九还七返,混一归真”,可得长生之根。道教内丹家引申为“真水”,以其“积气生液,积液生气”﹑“气液相生”之故也。“玄一”者,“与真一同功”,“守玄一复易于守真一”,并且可以得到“分形之道”。《抱朴子内篇?地真》又云:“真一有姓字长短服色目,玄一但此见之。……守玄一,并思其身,分为三人,三人已见,又转益之,可至数十人,皆如己身。”《老子想尔注》亦谓“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因此,“一”仅指为“气”,“一不在人身”,“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守一者指“教人守诫不违”。如果不行其诫,即为失一。 1、道教教义重要概念。
本为先秦道家哲学内容重要范畴。指天地万物产生形成,正常运作的普遍本质,其意义等同于“道”。
《道德经·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贞。”《韩非子·扬权》:“道无双,故曰一。”《淮南子·诠言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又《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列子·天瑞》:“一者,形变之始也。”这些均为道教传承、衍化,形成其教义重要概念。
早期道经《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是将“一”与“道”等同,认为道教教祖太上老君即“道”的化身。《太平经·修一却邪法》:“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认为“一”同“道”一样,是天、地、人万物的根本。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地真》又进一步解释:“一能成阴生阳,转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其大,不可以六合阶;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既然“一”与“道”同,故修道者必须修“抱一”或“守一”之法。抱一之法,源出《道德经·十章》:“载营魄抱一。”《五符经》:“知一者无一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一者至贵无偶之号也。”认为人身藏魂魄神,只有魂魄相合、神形相依,才能长生。故修道者必须无视无听,守持神魂,不使其为声色财货所累迁,即“守一”。《太平经·守一明之法》说:“守一明之法,长寿之根也。”并具体讲述了多种守一之法。《抱朴子·地真》中专言守一,称“人能守一,一亦守人”,守一有成者,“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道教经典中,又将“守一”之法分为“守真一”与“守玄一”。是道教视“一”和“道”、“玄”相通的结果。《抱朴子·地真》有“守一存真,乃能通神”、“真一有姓字长短服色,玄一但自见之”的说法。
《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序》:“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气,与太无合体,与大道同心,自然同性。”又卷六十一《五厨经气法》“东方一气和泰和”原注:“得一者,内存一气以养精神,外全形生以为车宅,则一气冲用与自身中泰和和也,故云得一。如此修身养神之道,皆含于泰和矣。”道教经典把人身心肺肝等魂神人格化或偶像化,各有服色姓名,“男长九分,女长六分”,因而“守一”就衍化为存想体内五脏百脉诸神。认为如此才能消灾免祸,益寿延年,与神相通,长生久视。
2、内丹名词。
说法有三:其一,道之子,万物之母,天地之根,先天一气。《脉望》卷七:“一者,道之子。道炁一动而生水,故一为天地之根,万善之长。”《性命圭旨·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第四节口诀》:“一者何物也?就是那未发之中,不二之一,即前所谓先天一气是也”。其二,丹田异名。《性命圭旨·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第二节口诀》:“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其三,丹田神异名。《抱朴子内篇·地真》:“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