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成于何时?作者是谁?

《易经》,分为三部,夏代的易书《连山》、商代的易书《归藏》 ?、周代的易书《周易》,(一说分别作于夏商周三个朝代,一说三本书均作于上古时期),并称为三易。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现在的《易经》一般即《周易》。古代有易历三圣之说。首先画出基本的八卦,再将其重叠为六十四卦的伏羲氏(在《系辞传》称为包牺氏)。到了姬昌(后称周文王),他被商纣王囚禁在牢里达七年之久,就在牢里写下卦辞和爻辞。也有学者认为这一部分的作者包括周文王之子周公,或西周后期的某一位卜官。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对《易经》的贡献,在于他开始撰述《易传》。这一部分的工作应该有后代的弟子合作才得以完成。《易传》又称为“十翼”,有如十篇辅助的说明。

自汉代以来,学习《易经》的人是经传合并一起念,所以今日所谓的《易经》,包含《易传》在内。此外,还有“易学”一词,那就无所不包了,是汉代以来学者将《易经》应用到各个领域的结果,如天文、地理、医药、兵法、养生等。至于占卜有关的部分更是发展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