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现状
据湛江图书馆提供资料,徐闻位元于中国大陆最南端,距海南最近,也是当时距东南亚最近的地方。近年来,这一带挖掘出大量汉代遗址,包括汉砖、瓦片、万岁瓦当、汉代私印等;在华丰村一带还发现汉墓200多座及大量汉代物件,证明当时此地比较繁荣。专家们认为,徐闻在汉朝时期文化生产水准比较高,交通地位非常重要,是当时通向东南亚的海上出口,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出土文物。
广东湛江徐闻县海岸线曲折绵长,东西南三面碧波环抱,多沙洲港湾,舟楫之便使之自古就成为南海良港。
日前结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上,近百名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福建、香港等地的著名专家学者,对广东徐闻进行实地考察,就“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成果。专家们一致认为,通过考古、考察遗址和文物及多学科的论证,徐闻是西汉海上丝路始发港之一。考古挖掘出的大量汉代遗址,包括汉墓、汉砖、瓦片、万岁瓦当、汉代私印等证明当时此地比较繁荣。 徐闻的民俗文化艺术节是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0周年中国系列活动之一,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庆祝活动会选择在徐闻举行?徐闻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且徐闻本土文化、原生态文化丰富,文化资源和原生态文化保护得很好。在徐闻始发港遗址南山港一带,发现有200多座汉墓及汉代生活遗址,汉砖、汉瓦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还有保存完好的中国最早航标灯座、航海八卦定位仪、侯官神座和龙泉古井等古迹。
徐闻民俗文化包含有红土文化、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珠江文化、闽浙文化、西江文化等多种文化,当地通过民俗文化艺术节,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如果把它放在人类学的视野中去透视,我们就不难发现,文化现象其实是某个民族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的体现。汉朝时,生活在徐闻县的古越族面对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瘴气笼罩,猛兽出没,雷鸣电闪,狂风恶浪,加上汉武帝“平南越”遗下的余悸,中原移民的迁徙,海外民族的信息,这种不稳定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古越族文化的多重性因素。
(一)开放性。开放性表现在古越人在航海中,不仅吸收了海外民族的文化,而且与中原地区的多种文化形成交流。
(二)抗拒性。文化的抗拒性主要表现在生存方式的文化冲突。古越族在开放性地接纳海外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同时,在生存方式的层面,本土文化又跟这些文化发生冲突,这就是文化的抗拒性。
(三)兼容性。不相容的文化在经过一番相互抗拒之后,逐渐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空内,彼此联系、渗透、互补和***生,从而构成文化内部的结构张力,这就是文化之间的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