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333系列智能学具?

第二部分 “3·3·3·..,’系列智能学具简介

一、“3。3’3”学具的总体设计思想

一为什么用小学具来解决“学会发展’’的大问题?

1.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答:如果用常规的思维方法来看,这套如此简单又极不起眼的小学具只不过是学前儿童的玩具和故事图片,而用来解决极其错综复杂的“学会发展”的问题,简直是天方夜谭,故弄玄虚,这一直是初次接触学具的一部分人所疑惑的问题,不仅使课题的研究走了不少弯路,而且严重影响了训练效果,因此,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部分人们的误解。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说明,供参考:

(1)看问题的方法,对待任何的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2)对科学的理解,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科学研究的实质在某种意义来说,一就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任何复杂的问题,它的基本规律都是很简单的,据此我们运用了层层限定的科学思维方法抓住驾驭全局的关键因素,采取抽象、概括和“物化“的方法,试图用最简单、最通俗易懂的东西,解决复杂的素质教育问题。现在很多科技产品不都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化的产物吗?虽然教育方面的问题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是要遵循这个规律,只不过由于教育的复杂性,人们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罢了。不然的话,我们不会为此花费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因此“3·3·3”认为科学是把复杂的事物简化(而不是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化繁为简,以简驭繁;深入浅出、简单易做、行之有效、知行合一。便于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应用,我们设计了这套学具。

(3)要用反常规的思维方法,如果用常规的思维方法来看,它是一套儿童玩具,但如果能了解它的来龙去脉,用反常规的思维方法就会把它看成是“3·3·3”科研体系的“物化”,是一本无字的“书”,“无字”并非没有文字,而是指真知的获得,不能只靠文字和说教,而必须要在有效的实践中得到,特别是在提高身心素质的过程中,必须要是万能的,它只不过是课题“物化’’的工具,是一座通向“学会发展”的桥梁。大家通过阅读下面的总体设计,可以初步理解它,然而要真正深入的了解它,要通过不同题型的各种形式的“操作一体验一体现’’才能逐步达到。

(二)学具总的设计意图是什么?

答:这要从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途径来理解学具设计的意图。人类个体出生以后基本上是以两种途径认识世界的:一种是他们所处的纷乱复杂的现实世界获得各种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另一种是从人类总结出的知识、技能中获取规律性的东西,这多半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以上两种途径虽然都能帮助人类认识世界,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总的说来经验中获得的东西有局限性,很难举一反三,而语言文字之类的东西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两者都要花费很长时问,造成师生负担重,而学具则是把上述两种途径进行有机的结合、浓缩、简化和“物化”,尝试用较简单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大的效果。(即

缩短时空)

(三)学具是由什么内容组成的?

答:它们是由两套器材构成的三个系列组成的。三个系列是:

系列一自然认知系列:它浓缩了自然界(自然科学)的基本结构和组合规则,由27个几何体和配套的盘、字卡等组成;

系列二社会认知系列:由两套故事图片组成,它浓缩了社会现象(社会科学)中人际关系方面的基本内容和组合规则;

系列三“反思”系列:它无特制的器材,分别蕴含在以上两个系列之中,因为人们对自己主观世界的认识是在认识客观世界(自然和社会)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实现的,具体指人对自己的身心活动的认知、监控和调节的活动。

总之,以上三个系列的内容构成了人们对世界完整的认识。这个世界可分为客观世界(自然和社会)和主观世界(自己的心理现象和精神现象)。

(四)学具三个系列的意义是什么?

答:在设计中,我们将儿童对这两类世界认识的客观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抽象出来,并浓缩在两个系列的智能游戏中,使儿童对这两个世界的认识在活动中有机统一起来,即让儿童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的主观世界,并在认识过程中,不断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和个性特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人类个体的整体发展,因为人类个体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它们结合得愈好,人的发展水平就愈高。学具的内容概括,儿童对世界整体的认识,使人们从整体上认识人类个体的发展,这就为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学具的两套材料是如何选择的?

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不可能也不必要把它们都搬到学具中,那么,用什么样的东西可以代替它们呢?这就要寻找一种“替代物”。为此,我们运用

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现象进行抽象、概括、浓缩、简化。学具器材的设计就是这种思维方法的体现。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就是运用这种方法认识世界的。比如,我国《尚书·洪范》中的“五行说”,把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最基本的物质视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不可缺少的元素,把它们从万物中抽象出来以研究和解释世界。《易经》中的“八卦说”也是从人们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择了八种东西,即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我们设计的几何体和两套故事图片就是作为客观世界的“替代物”,试图把自然界和社会中最基本的东西“浓缩”在学具的器材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缩小的世界”。

六学具的功能是什么?

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和不同的阶段,学具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测查、训练和领悟规律的功能。通过一系列题型的操作,学具就像显微镜一样,把不易被人们看见的心理现象显示出来,进而又像放大镜一样把心理过程及其协调活动的过程充分展开,再用像电影中放慢镜头一样演示出来。这就不仅使我们可以看到而且可以体验到通常难以觉察的过程。我们概括为“三镜”功能,这是“3·3·3”学具最基本的功能。具体说:

(1)测查功能一可以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操作者大赫的原初水平。不仅看他们做的结果(答案),更重要的是看他们做的过程,用什么方法做的;不仅看他们个别的、局鞠的心理现象,更重要的是看各种心理现象的互相配合、协同活动的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探测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凝展潜能。

(2)训练功能一测查的过程同时又是训练的过程。题目的安排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前边的题目是前边题目的台阶,后边的题目是前边题目的深化和检验。重点是下面身心三项基础能力训练:

第一,对学习的机器即以大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协调调力进行整体的综合训练,这是学习的物质基础。

第二,对智慧活动三个环节的综合训练包括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这是属于心理素质的综合训练。这种训练,将渣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第三,“反思”能力的训练,即培养学会认识、监控和调节自己身心活动的能力。

(3)领悟功能一这是学具最重要的功能,在操作过程中教与学的双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各自悟出有关的、道理和方法,并及时运用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

2.“模拟一演示一体验”理论的“物化”功能。学具操作,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模拟、演示教育科学中的有关理论、规律和方法,让操作者不但从中悟到而且可以体验。捌它们。(详见我们编写的书籍和印发的资料)

3.多方结合建构联系的“立交桥”功能。这主要是指:学具能把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教师、家长)及儿童、学生联系在一起,使他们通过***同的操作以达到***同研究、***同实践和***同提高的目的。

(七)学具的特点是什么?

答:人们用三句话概括了学具的特点:“缩小的世界、缩短了时空、放大了自我”(详见附录5),具体地说,它有三个特点:

1.内容方面:外表简陋,不易被人们理解,要通过操作和体验才能逐步理解它的价值;

2.方法方面:基本方法是“操作一体验一体现”,即先通过操作亲身体验,然后在自己的言行中体现出来,做到知行统一;

3.对象方面:应用的人群广,既适用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和特殊学校、师范院校的学生,也适用于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