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史通》六家、二体的译文
六家部分译文:
自古以来称帝称王的人编辑著述文章典籍的情况,在《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篇》中已经详细地介绍它们了。从古到今,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交替变化;各种史书的创作,不拘泥在同一种史书体上。加以探讨以后做出结论,这些史书的流派有六种:第一叫做《尚书》流派,第二叫做《春秋》流派,第三叫做《左传》流派,第四叫做《国语》流派,第五叫做《史记》流派,第六叫做《汉书》流派。现在就简略地陈述一下六大流派的旨义,在后面将它们列举出来。 《尚书》流派的史书,它的诞生产生于远古。《易经》上说:“黄河出现背上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背上有图形的神,圣人仿照它制作八卦、文字。”所以知道《书》的起源由来已久了。到孔子时在周王室观看《书》,得到虞(舜)、夏、商、周四代的典籍,于是删取其中较好的部分,确定为《尚书》一百篇。汉代孔安国说:“因为它是上古时期的书籍,所以叫它《尚书》。”《尚书璇玑钤》说:“尚是上的意思。上天降下日月星变化的迹象,显示节令的顺序季节变化的度数,如同天体的运行一样。”三国王肃说:“君上所说的话,在下面被史官记载下来,所以叫做《尚书》。”这三种说法,它们的意义各不相同。大概《书》的主要旨义,本始于发号令;是用来宣扬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正当道理,向臣子属下发布言论。所以《尚书》所记载的,都是典章、谋议、训诫、诰令、誓词、册命等六方面的文字。至于《尧典》、《舜典》这二种典章,径直叙述人事;《禹贡》这一篇,记载的都是地理知识;《洪范》篇是概括叙述灾害祥瑞;《顾命》篇陈述的全都是丧葬礼仪:这五篇也都是作为记言史书体例不纯粹的部分。又有一部《周书》,和《尚书》的体裁相类似,也就是孔子删削一百篇以外的周朝典籍,总***是七十一章。上起自周文王,周武王,下终于周灵王、周景王。大多都严明恰当、切实忠诚,言辞庄重高雅拥有正大的道理;有时也有肤浅的平庸之言,污浊不堪的东西相列参错,大概好象后来喜欢多事的人所增添的。至于《职方》篇的言论,与《周礼》的记载没有什么区别;《时训》篇的叙述,与《礼记·月令》篇相比大多相同。这都是历代帝王经、史一类的典籍,是《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分儒家经典的单独撰述。自从周王朝衰落下去以后,《书》这种记言体例于是被废止。一直到汉、魏时期,没有能够继承这种史书体例的人。直到东晋广陵相鲁国人孔衍,认为国史是因来表彰言论行为、昭示法规制度的东西,至于做人的道德规范,常有的事情,不值得详细列举,于是删取汉、魏时期的各种史书,选取其中美好动听的词句、典文有据的言辞、足以作为借鉴的内容,确定它们的篇章顺序,纂写成独立的一种史书体裁。由此便有《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的创作,总***是二十六卷。到了隋朝秘书监太原人王劭,又记录开皇、仁寿时期的史事,按次序对它们进行编排,按照类别相互统属,各自确立它们的篇目,编纂成《隋书》八十卷。探寻该书著书的主旨和体例,全都是以《尚书》作为仿效标准。推究《尚书》所记载的内容,像君主臣子之间的相互对话,如果言词意旨可以称赞,那么一时的言论,篇篇都接连记载;如果言论不值得记载,话语没有能够称述的,像这些过去的事情,即使有所脱漏省略,而阅读的人却不认为这种作法是错的。等到隋朝中期以后,文献典籍大丰富了,一定要剪裁取当代的史文,效法古书的编纂方法,记载事情并不是改变了作法,而道理上却似乎有些像守株待兔一样墨守成规。所以孔衍所撰写的《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等《尚书》体著作不能流传于社会了。至于称帝称王的人没有本纪,三公九卿缺少传记,就会使纪年月份失去顺序,官爵和乡里难以周详。这都是以前所忽视,而当今所要重视的,比如王劭的《隋书》,虽然想要仿效商书、周书,效法虞书、夏书,考察该书的体例,竟然与三国王肃所撰《孔子家语》、临川王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相类似,可以说是“画虎没有画成却反而像条狗”了。所以王劭的《隋书》在隋代受人嗤笑,确实是有原因的啊。
二体译文:
三皇五帝的时代,记载历史的书有三填与五典,这些离现在时间已经很悠远,不能够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况。从尧舜以下一直到周朝的历史,都记载在古文《尚书》中。但是当时的社会敦厚朴实,文字记载简略,想要拥有完备的体系,当然会存在缺陷。之后孔子写了《春秋》,司马迁写了《史记》,史书的体例,到这时候在完备了。之后的作品,都相互因循,稍作改动,改变名目,范围有限,哪里有可以超过这二者的!荀悦,张璠都是跟孔子一样撰写编年史的人,而班固,华峤都是跟司马迁一样撰写纪传体史书的人。只有这两家,相互夸耀分辨他们的利弊,都可以说出来。
《左传》以日月为次,以时间为序,中国外夷,同一时间,同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没有不详细记述事情经过的。用一句话说明道理,言语没有重复的。这就是它的长处。而贤士贞女,有才有德的,关系到重要事件的人,一定会审视仔细,详细记录。而不重要的事情和不关系国家治理的人,就不会违背正道而详细地记录。像绛县老人,杞梁的妻子这样的人,有的是因为跟晋卿对话而被记载,有的是因为与齐君对话而被记载。有像柳下惠这样贤能和像颜回这样仁德的人,却最终不能够被记载,显露他们的言行。所以说编年体史书记载细致,那么一根细草都不会放过,说记载粗疏,那么连大山都放弃。这就是它的短处。
《史记》这部史书,本纪用来记在大事,传用来记载小事,表排列年代和爵位,志概括遗漏,记载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备,大小不失。这是它的长处。至于说到同一件事情,分在多篇之中纪录,故事不连贯,前后多次出现,《高祖本纪》中就说记载在《项羽本纪》中,在《项羽本纪》中则说记载在《高祖本纪》中。又因为按照类别排列编次,不区分年代,后发生的事情却记载在前面,先发生的事情却记载在末尾,就使得汉代的贾谊与楚国的屈原记载在一起,鲁国的曹沫与燕国的荆轲记载在一起。这就是它的短处。
对比二者的胜负,各有优缺点。东晋干宝的著作中,就盛赞孔子而贬低司马迁。他说:能以区区三十卷史书,概括二百四十年的历史,没有遗漏。看他的种说法,是有说服力的吗?观察春秋时的事实,记载在《左传》之中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左丘明知道它的简略,所以写了《国语》作为补充。但是在《国语》之外仍有很多遗漏之处,哪里能说它是囊括了所有的事情而没有遗漏呢?况且左丘明世为史官,体例均仿照《左传》,而前汉的严君平,郑子真,后汉的郭林宗,黄叔度,晁错,董仲舒的对策,刘向,谷永之的上书,都是高德备才,驰名中外,意蕴深远,言及军国大事的。而他们有的因为职位卑微,不干预朝政,有的因为文章繁琐,事情众多,难以理出头绪。都省略不写,这样则是可以的;若感情方面有所吝啬,不见削减,那么《汉书》传世的将有百卷,并列于十二篇本纪之中,就恐怕显得纷繁琐碎了,耗尽力气也无法一一阐明。所以班固了解这一情况就设立纪传加以区分,使它清晰可观,纲纪有别。荀况厌恶它的冗长繁琐,又依据《左传》剪裁了班固所著的历史,总***三十篇,得到历代人的褒奖,成就超越了原书。
但是班,荀两种体例,相互竞争,想要废除其中一个,也很困难。后来的作者,都没有超越这两种途径。所以晋代史书有王隐,虞预辅以干宝的《晋纪》。宋代史书有徐爰的《宋书》和沈约的《宋书》加上裴子野的《宋略》。各有自己的优点,并行于世。干宝的言论,仅是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