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

上党郡: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

此外还有庐江郡、沛国郡等。

堂号

上党堂、南阳堂、舞阳堂。 四言

巨鹿贤守;屠狗英雄。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湖阳人樊准,字幼陵,少年起学儒术,和帝时为尚书郎,后历官御史中丞、议郎、巨鹿太守、河内太守、尚书令(宰相)、光禄勋。在巨鹿任上时,对内安抚百姓,发展农桑,对外抵御羌族进犯,境内得以安定。下联典指汉初将领樊哙,沛县人。汉初,又随刘邦平定臧荼、韩王信的叛乱,官左丞相,封舞阳侯。

彭城医圣;猗乐文魁。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名医樊阿,彭城。华佗的弟子,擅针灸。下联典指北朝北齐哲学家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乐人。

下床答拜;尽室登仙。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的樊英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下联典指《列仙传》载,刘纲与妻樊夫人,善道术,举室仙去。

李谦文学;子盖清廉。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齐·樊逊,字孝谦,以文著称。下联典指隋·樊子盖,以善政闻名,人称清廉。

南阳世泽;营国家声。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樊兴,从太宗征战,积功封营国公。

六言

隐乐湖山之迹;补衮诗歌之章。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樊英·事典。下联典指西周·樊穆仲事典。

无遗行于乡里;有令德在子孙。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七言

陇西出谋获全胜;鸿门斥项解危机。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樊志张,南郑人。博学多通,尝游陇西,破羌将军段干请见之,他出谋说:“向东南角乘虚引出,及百里,还师攻之,可以全胜”。干从之,果验。下联典指汉初将领樊哙。

不以荣华耀乡里;常将道德养祥和。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长松卓立古之直;好风微起圣而清。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高风清节超巢许;丰功伟烈并萧曹。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周樊侯樊仲甫的事典。下联典指汉初将领樊哙事典。

八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壶山隐居,术灭风火;杏堂高弟,学有师传。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樊英的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名人樊迟。

八言以上

薄稼圃而不为,宜善会先贤之意;敬鬼神以仍远,当恪遵乃祖所闻。

——吴信辰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樊氏宗祠联。

樊氏大宗祠

樊氏大宗祠,又叫“博龙祠”,位于招贤镇樊村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大宗祠墙体为开线砖浆砌建筑结构,内建筑以木头、石条、石柱为主。该祠分为前、中、后三进。前进为戏台和化妆室。宗祠最引人注目的是戏台的八卦井和一对木雕的狮子戏球。宗祠门前5米处立着一块高15米、宽0.8米的青石碑,碑正面书有“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樊氏大宗祠”。落款是“浙江省人民政府:1997年8月29日公布”。青石碑的反面刻有“樊氏大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保护范围以该建筑四周墙体为界,控制地带:以四周墙体为准,各向外延伸15米”。

樊氏先祠

洛阳新安县玉梅村水源自然村樊氏祠堂,地处新安、渑池、宜阳三县结合部,是一座约15平方米的古旧院落,“樊氏先祠”匾长约160厘米,宽60厘米,无上款,下款为“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七月谷旦”,黑底金字。

樊子祠

樊子祠,又称益都侯祠,村南50米有樊子墓,占地40亩,有碑刻数十通。樊子祠为汉高祖十二年,由樊迟的七世孙舞阳侯樊哙被刘邦钦赐所建,后其十一世孙樊宗、樊岩在此大兴土木,修建庙、府、墓、林。当时樊子祠三进院落,三殿大堂,错落有致。林地数百亩,松柏参天,石碑林立。1985年以来,樊子祠、府、墓、林先后被批准为县、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