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奇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呢?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将自己开创的思想亲身付诸实践,并证明其完全切实可行的思想家,他在立言、立德、立功上近乎完美的不朽功勋,完全可以说是神一样的存在,以“奇人”或“牛人”这样的世俗化语言形容他,确实有失恭敬。做为个人终身的精神导师,我不想证明他有多“牛”,这样的用词有违自己对他的精神崇仰,因此本文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伟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分享给同样热爱他的朋友们。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已经完全进入书斋式的圣学研究,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肢解式课文分析,并由此步入纯理论层面的程朱理学,官方的科举考试严格遵循程朱理学的标准答案,不能有任何逾越,而王阳明以思想解放为主导的实用主义心学自然被排斥在官学之外。进入现代以后,中国思想界完全由唯物主义哲学观一统天下,王阳明心学思想因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而受到多方批判。所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长期被排斥在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之外,但这并不阻碍其思想持久的影响力。

哲学思考自有人类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这一根本性的终极问题,始终困扰着自有人类以来的所有哲学认识活动。针对这一终极思考,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心即理”,他认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理”,这个理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认知,没有主观认知,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他在17岁的时候很莽撞地坐在竹林里“格竹”一样,七天七夜后,客观存在的竹子依然是竹子,而主观认知的自己差点送了命。

“格竹”的失败使他意识到程朱理学要求“格物致知”以达到“穷物理”的目的,过于强调客观存在了,改变人的不是客观存在的竹子,而是人本身。所以,“龙场悟道”后,他开始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主观认知的结果,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存在才有真实的意义,并由此发展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从此走上了一条实践之路。

抛开对世界本源这样的宏观认识问题,从微观层面来说,王阳明的心学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纯理论认识,而是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因为微观世界广泛存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从本质上讲反映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王阳明的心学其实就是一门很高级的心理学,而且有着很深的科学意义。所以,当王阳明以白面书生的身份指挥一群乌合之众,无论是平叛职业军人的造反,还是占山为王的土匪,都能无往而不胜,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心不动,随机而动”的高级心理学在实践层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