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教与元明清三朝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怨纠葛?
白莲教在明清两代屡禁不绝,屡败屡战,势力不断积聚壮大,终于在嘉庆元年爆发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十余万军队和数十万乡勇,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领四百余名,提督、总兵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由此成为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接下来的两件事情,则令清廷感到了白莲教所带来的恐怖:
清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帝从圆明园启銮返回紫禁城皇宫。按照惯例,嘉庆帝带领朝中重臣、御前侍卫自圆明园上马车驾,入神武门后换乘御轿进宫。因近日清军镇压白莲教的战争取得了胜利,平定教乱,嘉庆帝一连数日带领群臣在圆明园欢歌宴饮,吟诗作赋,几天前还亲往东陵谒拜乾隆父皇。此时嘉庆帝在返回皇宫的路上还满心欢喜,陶醉在连日的喜庆之中。就在嘉庆帝换轿欲进入神武门内的顺贞门时,忽从神武门内西厢房南墙后冲出一条大汉(名叫成德),手持短刀直奔御轿而来。
在场的众多护军、侍卫一时被突如其来的举动吓懵,一个个呆若木鸡,不知所措。轿旁的御前大臣定亲王绵恩还算清醒,意识到情况不妙,忙迎上前去阻挡大汉,固伦额附拉旺多尔济、乾清门侍卫丹巴多尔济等几人也随即冲上前去与大汉搏斗。此时嘉庆帝被这突发事件吓得魂飞魄散,慌忙逃入了顺贞门内,先前的喜庆之情,霎时间烟消云散。大汉见嘉庆帝逃走,手挥短刀左扎右刺,一心追杀皇上。
经过一番激烈搏斗,几人将大汉团团围住,终将大汉擒住,侍卫丹巴多尔济被刺伤三处,定亲王绵恩的袍袖也在拼杀中被刺破。这件事的内幕和背景,由于成德本人坚不吐供,始终未能搞清,看来像是一件个人因遭遇悲惨而愤慨失望所激起的偶然行动。直到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林清在北京举事失败以后,才得知原来成德也是当时活跃于京畿一带的天理教的一份子。他曾于刺杀皇帝之前和豫王府的包衣庄头祝现去过林清同党山东金乡崔世俊家。祝现是林清党中一个重要人物。
嘉庆十八年的白莲教支派天理教起义更被视作清廷的奇耻大辱,?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这次起事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而在于发生在皇宫大内,且有宗室子弟参加。事先,天理会首领林清组成一支一百四十人攻打皇宫的小队,进京与皇宫中的天理会教徒太监刘得财等六人会商,联络正蓝旗豫亲王府的包衣陈爽、祝现,正黄旗汉军独石口都司曹纶及其子曹福昌,宗室子弟海康、庆遥等八旗会众参加,分头接应。
九月十四日,林清率队攻打皇宫,命小队潜入京城,分散于饭铺、酒楼等处。十五日,或头裹白布,身藏小刀;或扮作卖柿子的小贩,在柿筐中藏刀,分东西两路进人内城。东队由陈爽、刘呈祥带队,太监刘得财、刘金领入东华门;西路由陈文奎、刘永泰带队,太监张泰、高广福领入西华门。太监王福禄、阎进喜等专为内应。东队接近东华门,被护军察觉,闭门拒守,起义军小队进入宫门者只有五六人。西队七十多人进入西华门后,击毙护军,冲入尚衣监水颖馆,攻打隆宗门,被清护卫军击败,向南撤退,在宫城树起?大明天顺?、?顺天保明?的白旗。皇次子绵宁、总管太监常永贵指挥侍卫、太监进行镇压,仪亲王永漩、庄亲王绵课等率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千余人从神武门进宫。
起义军小队激战一昼夜,至十六日午,战死三十余人,被俘四十余人,攻打皇宫的战斗遭到失败。 自古以来,能在朝廷尚掌控政局,没有出现割据混战、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兵临皇宫、乃至迫使身为皇子的绵宁(即后来的道光帝)亲自手持火枪上阵抵御,而且起事者中有朝廷宦官、宗室子弟参加,可谓空前绝后的奇观。
天理教失败之后,白莲教继续在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等省传播,由于?白莲教?三字已经成为莫大的忌讳,所以他们都是以八卦教、红阳教、荣华教等名义在民间秘密传播。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八卦教,曾在临清发动起义的清水教和上文提到的天理教便是它的分支。因此清廷对八卦教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政策,为首者则一律处死。
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八卦教徒便用传习拳术来隐蔽自己,出现过?拳会?、?红拳会?、?义和拳会?等名义,这便是义和团的前身。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固然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的一种?以德报怨?,但仍旧未能挽救清王朝的衰落趋势,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八国联军找到侵略借口远征,清帝国与八国联军签订耻辱的辛丑条约,清王朝十年后终归覆灭。
白莲教以反抗元朝,造就了明朝,又被明朝恩将仇报,此后它一直立志于反抗清朝,最后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加速了清朝的覆灭,并由此结束了白莲教与元明清三朝之间的恩怨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