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教你使用星看星星(一)
苏州石刻天文图
上边这张图,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苏州石刻天文图,原碑在苏州碑刻博物馆,目前在整修,没有对外开放,苏博的那块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复刻碑。这块碑的原作者,就是金庸先生笔下,《九阴真经》的作者黄裳。
这幅《天文图》历史意义重大,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根据实测绘制的全天石刻星图。它的观测年代在北宋元丰年间(1078至1085),刻制年代在南宋1247年。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有非常完整的系统,并不比西方的星座体系弱,但是现在比较悲哀的就是现在了解十二星座的大有人在,但是对中国传统的星官体系知道的确寥寥无几,笔者准备用四篇文章对此进行简单的介绍。
定位北极星
和西方的观星体系不同,我国以赤道面为观星基准,因此寻找北极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北极星也被称为紫微星或帝星,因为随着地轴的旋转,所有的星星都在围着它转动,很像中国的古代帝王。
寻找北极星的方法,我在之前的文章详细描述过,说简单点就是在天璇到天枢的方向上延续5倍,那颗亮星,就是勾陈一,也就是北极星。找到了北极星,就找到了整个星图的中心,整个星官系统就可以找到了基准点。
星官,是古代中国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古代中国天文学家为了便于认星和观测,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每组用地上的一种事物命名,这一组就称为一个星官,简称一官。唐宋后也有称之为一座的。但这种星座并不包含星空区划的涵义,与现今所说的星座概念有所不同。三国陈卓把石氏、甘氏、巫咸三家星官合并组成一个283星官,***1465颗星的星官系统,为后代天文学家所沿用。
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
四象二十八星宿和三垣的起源远在周、秦以前。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曾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非常庞杂。
三垣 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四象(或作四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七段,称为“宿”,总***为二十八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