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丫髻山的五大特点
■皇家祭祀之所。康熙五十二年为康熙六十大寿做万寿道场;雍正元年“丫髻山进香碑”中记载“……丫髻山进香同词至祷交口陈忱且请以每十年进香一次……”;并且每年四月内务府或王公大臣来此朝山进香已成惯例;在《光绪顺天府志》等典籍中,没有把丫髻山列在寺庙,而是列在“祠祀”中。
■民间庙会盛兴。丫髻山四月庙会,明时兴起,影响之广大,京、津、鲁、晋、豫、内蒙古、辽宁等地善男信女纷纷来此朝山进香,每天多达数万人。因此,丫髻山庙会也随之成为华北四大庙会之一。
■历史碑刻众多。丫髻山上碑刻多是出了名的,民间有“卢沟桥的狮子,丫髻山的碑”数不清的说法,山上除了有康熙、道光两位皇帝的御碑,康熙三子胤祉和雍正元年的碑刻外,还存有大量民间“老会”和进香碑刻。众多碑刻,形成碑厂子、八卦碑林等景观。
■“北方泰岱”美誉。丫髻山为北方道教名山,建有碧霞元君祠、玉皇阁、四十八盘等建筑,其建筑格局与山东泰山相似。此外,在清代碑刻中,有“近畿福地”“畿东泰岱”的记载,即有“北方泰岱”之说。
■殿堂神像供奉位置独特。丫髻山除供奉碧霞元君、玉皇大帝外,还有三皇、药王、东庙大帝、十二太保、四大元帅等诸神,在一般的寺观中,七十二司、十殿阎君等都供奉于东岳庙内,而丫髻山的十殿阎君则供奉在东岳庙后的回香亭东西廊殿内,这种布局在其他寺观中是很少见的;丫髻山西顶和回香亭两处皆供奉碧霞元君,回香亭原为明末宦官魏忠贤建生祠,未成而忠贤败,改建回香亭,恰逢西顶碧霞元君祠修缮,将碧霞元君等神像移至回香亭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