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发迹依靠左宗棠,胡雪岩败亡皆因得罪李鸿章

红顶商人"胡雪岩,这晚清昏暗的天际划过的一颗耀眼流星,他独特的经商才能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经过著名小说家和文史学者的演绎和渲染,在推波助澜之下终于演化成一个传奇。但在传奇耀眼的光环之下,胡雪岩的神奇发迹究竟依靠什么?而他那扑朔迷离的迅速破败又因何导致?

胡雪岩在50多岁时,走到了他人生最辉煌的顶峰,成为一名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然而,当时清朝的两位重臣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明争暗斗却越来越激烈。李鸿章发现,左宗棠之所以能为朝廷立下那么多的功劳,都是因为胡雪岩在后面的支持,所以提出倒左先倒胡。

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深谙圆世之道。他的圆世态度,概括来讲即审时度势、圆融变通、全盘把握、灵活应对。后人总结其处世哲学的要义,所谓通是权和变,活是趋向、目际,融是状态,满是结局。这位晚清巨贾一生不但游刃商场,而且突破了千百年来商人地位低微的封建传统,官至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

他的处世之道有着怎样的心理学背景呢?这样的心理特征又是如何影响其人生商政决策的呢?

罚捐代罪巧筹军款

胡雪岩发迹之时,就曾经独具慧眼地相中了一位颇有发展潜质的落魄书生作为其日后的官场靠山,此人就是王有龄。他出身官宦世家,后因家道中落而致其而立之年仍穷困潦倒、无所事事。胡雪岩资助了王有龄五百两银子,让他进京托关系取得个官职。此后王有龄官运亨通,平步青云。王有龄升官之后并没有忘记苦难时期胡雪岩的帮助,对他的钱庄事业大加援手。随着王有龄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王有龄竟然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因守城失败而自缢!官场上的靠山轰然倒塌。而此时,左宗棠经曾国藩保荐继任浙江巡抚,可偏偏这位新官对胡雪岩抱有很强的偏见。该怎样打通这个关节呢?

胡雪岩多方打听,终于发现左宗棠正为筹措军饷一事发愁。他的部队在安徽时就已经5个月没发过军饷了,这次进兵浙江,拖欠军饷的情况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对此,胡雪岩有一条妙计在心,谓之罚捐代罪。

史料记载,当时的军队筹饷大致有两种:一是办厘金,所谓厘金指的是旧中国一种商业税;二即是劝捐,广发文书通告,劝有钱人捐助军饷。而当时左宗棠的难处在于厘金难筹,劝捐难为。为此,左宗棠绞尽脑汁都不得要领。而胡雪岩把主意打在了谁都不敢去想的人 太平军逃兵身上。这样做有如下三项好处。

1.可助太平军旧部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当时太平军已经日渐式微,洪杨一旦被平定,就要依国法严惩。如今有此一途保命安身,当然颇具诱惑力。而且破小财而消大灾,何乐而不为。

2.可助左宗棠筹措军饷。

太平军盘踞东南十几年,多年来搜刮的财富着实不少。此举一出,以太平军旧部人数之众,罚得起的亦不在少数,实在大为有利可图。

3.可助朝廷减轻政务负担,休养生息。

太平天国一役牵涉人数太多,办不胜办。株连过众,扰攘不安,亦非大乱之后的休养生息之道;所以最好的处置办法是,网开一面,予人自新之路。

由此,胡雪岩建议左宗棠发布招安文书,言太平军人愿意归抚者,只需略领薄惩,则既往不咎,而且认打认罚,各听其便。

胡雪岩献计之时,看似助人排忧而不涉及私利,其实,他才是这笔买卖中的最大受益者。因为胡雪岩不仅赢得了新靠山,还获得了一批潜在的客户,真是一箭双雕。

就心理学而言,胡雪岩的罚捐代罪计谋是横向思维的杰出体现。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灵光乍现,而实际上蕴涵了深厚的决策功力。

当时清军与太平军可谓不***戴天,能将两者的***同利益绑在一起,就是跳出了单一思维的定势心理。诚如英国著名政治家和作家本杰明·迪斯雷利(1804—1881)所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时势变幻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对于政治家和商人来说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只有全盘考虑,将思维横向拓展,去建立超越常规的思维链接,才能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

吸纳逆财有惊无险

胡雪岩的太平军买卖不止做了这一单。借帮助左宗棠筹措军款的机会,他验证了自己对于时局的判断,既然有了这样的经验,当然不能就此收手。史料也表明,在此之后,胡雪岩再次果敢决断,通过吸纳逆财壮大了自己的产业。

钱庄作为清末金融机构的主要形式,主要职能与现代社会的银行类似。所谓金融,就是将资金融通。钱庄的生意简而言之,就是一方面以较低的利息吸收客户的存款,另一方面将吸收来的资金以较高的利息借贷给另一个客户群体,两个利率的差额带来的收益即钱庄生意的商业利润。作为商人,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当然不能局限于零存零取的繁杂而薄利的生意。要赚大钱,做大事业,就必须做大手笔。但高回报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想投资大项目,就要有大融资,而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冒一冒险的。

单从吸收存款者一方面来说,当然最好是有大客户,且大客户的存款不要利息。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际,胡雪岩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太平军逃亡士兵。他决定让自己的阜康钱庄私下开设接收太平军逃亡兵将存款的业务!

从亲朋好友到商场伙伴无不为他这样的决策感到惊骇:这太冒险了吧?!

在当时,这样的举动首先来说是含有帮助反贼藏匿私产的罪嫌的。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朝廷自然要追捕逆贼,按惯例要抄没他们的家产。代理太平军存款的风声一旦走漏,官府追查逆产到钱庄,钱庄就必须报缴官库,还有可能被治以助逆罪。

再者,将来被捕的太平军遇赦开释,来钱庄要取回自己的存款,按规矩钱庄又必须照付本息,而存款已经上缴官府,如此一来阜康钱庄无异于鸡飞蛋打,吃倒账认赔钱了。然而,在看似如此巨大的风险面前,胡雪岩却有另外一番打算:

第一,吸纳这笔存款的难度小,成本低。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太平天国倒台,太平军兵将自然面临一场大劫。改头换面,隐姓埋名逃到天涯海角暂避风头,这倒容易。难的是巨额的财产在乱世之中不易转移,没有个稳妥的安置。与官府关系莫逆的阜康钱庄能敞开大门,当然是个绝佳选择。所谓成本低,是说这帮逃亡将士,能有人帮忙保管逆产,能够保本已经阿弥陀佛,还怎么会奢求利息呢?

第二,胡雪岩料到:官府一定不会追查!一来,再大的劫数也有始有终。早期定然严拿严办,但待时日一久,局面安定,朝廷总不能让国家总陷于腥风血雨之中。首恶当然必惩,而众多胁从最终不过是不了了之。二来,官军也不都是善人,捉到太平军兵将自然先搜刮一番为自己谋些私利。如果一定追查所谓逆产,岂不是要追到自己头上?乱世之中,不论哪方,其实都但求自保,这当中的空子就成了胡雪岩的家产。三来,即便追查,胡雪岩仍可理直气壮地辩解:人家来存款的时候,额头上没有写着‘我是长毛’。化名来存,哪个晓得他的身分?

胡雪岩此局打了一记漂亮的擦边球,合理地利用了朝廷的规则与潜规则,突破惯例的束缚,成就了商场决策的经典。

有趣的是,在现代社会中,新生出一批法律专才,他们熟读法典,为的不是循规蹈矩,却恰恰是帮人钻法律空子。这些人提供诸如合理避税之类的服务,不知是否受到了胡雪岩经商之道的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