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永乐晚期官窑重器,都出自哪里

明代永乐晚期官窑重器,都出自景德镇。

明代经过洪武、建文一段时期,政治局势逐渐稳定,经济也有所恢复和发展。这时的瓷器制造业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元代以前各代均以单色釉为主(除元代有些青花、釉里红外)。而到明朝永乐时,虽然还未出现以后的五彩、斗彩,然而在品种、色彩方面已呈现繁缛的趋向,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一方面继承了元代的文化遗产,在器皿的造型、釉色,尤其是青花色彩方面更为显著。另一方面,永乐时期开创了明一代总的造型风格。

永乐胎骨淘炼精细,此时胎体有瓷胎和浆胎、脱胎。瓷胎又有薄胎和厚胎。琢器一般胎体较厚,底足无釉,露胎处非常细腻光润,有玉质感。圆器中的中、小盘碗的胎体较薄、较轻(但压手杯例外)。永乐时瓷胎虽然不如康熙坚硬,但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浆胎瓷器的胎体较轻,胎较松软,不如瓷胎色白,此种器物的釉面多有开片纹呈黄色。声音也不如瓷胎清脆。

永乐开始烧造脱胎器物,胎体极薄,体极轻,俗称“卵幕”,清朝人形容此种器物“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这种器物是在做成的胚胎上,先在器物的里面上釉,釉干后再刮削没上釉那面的胎体,一直削到不能再削薄为止,最后再在这面上上釉烧制而成。此种器皿造型精美,多为纯白釉代暗花之盘、碗;以后有仿制品,但暗花纹饰仿品不如永乐。

永乐时期政治、经济稳定,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增多,郑和在永乐和宣德时期七次下西洋,带着中国的特产如:丝织、瓷器、茶叶等出口,进行对外贸易,使我国的文化艺术影响到这些地区,同时也把外国的一些文化艺术品等带到我国。因此,永乐时期很多瓷器的造型、纹饰受中亚地区的影响,如:花浇、僧帽壶、无档尊、执壶、大盘、折沿盘等(包括宣德时期)。有的上面还有伊斯兰文,这些器物与中亚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古代波斯国瓷器与我国元、明瓷器颇相似,不仅瓷器、铜器、金银器等也有相似之处,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国当时的对外文化交流情况。 

永乐瓷器的造型总的来讲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改变了宋元以来的风格,器型变化多端,造型清秀,圆器圈足较矮浅,比元代圈足放大,显得平稳,盘碗圈足向里收敛(明初期比明中期收敛的少)。圈足底边犹如刀削非常整齐,俯视器心内凹外凸,腹部丰满。琢器的腹部因加工比较细,接口痕迹不太明显,比元代及明代中后期琢器腹部接口痕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