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汉族信仰的是什么啊?
1.原始宗教——巫鬼信仰? 汉族先民在古代原始社会信仰原始宗教。传说中的颛顼帝时代是原始宗教盛行的时代,其特点是信鬼神,重祭祀。“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 原始宗教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失去统治地位。孔子主张对鬼神采取回避的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反映当时官员不信巫的历史事实。公元前3世纪的思想家荀子发出过“制天命而用之”的宏伟议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信巫鬼的只有陈(今河南淮阳)、楚(今湖南湖北陕南)两地区。现在湖南、贵州、广西的部分农村中的汉族,还有少数信巫鬼的。? 2.儒教?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的官学地位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历代官吏主要出自儒生。此后2000年间,儒家的思想体系、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渗透到汉族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整个汉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 儒家学说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创立的,它的主要经典有《诗经》、《尚书》、《易经》、《礼记》、《仪礼》、《周礼》、《论语》、《左传》、《公羊》、《谷梁》、《尔雅》、《孟子》等。?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仁”与“礼”。“仁”的意思是“爱人”,即对别人怀善意与宽容。“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犯而不校”,“以德报怨”,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爱自己的亲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是因为儒家把维护父系家庭的秩序视为维护整个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根本。“仁”的最终目的是克制自己,维护礼制,“克己复礼为仁”。? “礼”是维护家族、社会、国家的各种等级关系,使之和谐巩固的制度和观念。儒家用礼制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垒起了一个多层次多级别的封建制度的宝塔,这个宝塔的底层是无数个父系家族,宝塔顶端的位置则留给天子(皇帝)一人。 礼制规定了社会上各种人在这个宝塔中所处的层次地位,以及在各个层次中应该遵守的本层次的礼节。其宗旨在于通过礼教的修行,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途径,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由于信奉儒家学说,造成了汉族在常态下具有温和、宽容、敬让、讲究礼节的民族性格。? 3.道教? 道教是流行于部分汉族群众中的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于公元2世纪,在古代巫术、方术、黄老之学的基础上产生。最早有琅邪(今山东诸诚)人于吉、宫崇在西汉时著《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170卷)。东汉灵帝时张角创“太平道”,奉“中黄太一”为至尊天神,传播《太平经》,影响达到青州(今山东)、徐州(今江苏)、幽州(今辽宁)、冀州(今河北)、荆州(今湖北湖南)、扬州(今江西)、兖州(今河南北部)、豫州(今河南南部)等地。信奉者多为贫苦农民及下层群众,张角以此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汉顺帝时又有张陵在西蜀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经典,在川西北和陕南一带传道,其孙张鲁又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后被曹操所灭。?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分别重辑道教经典,讲修炼成仙之法,定乐章诵诫,增补经诀,广制斋戒仪范,使道教的宗教教理和仪规趋于完备,并把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规定道教“以礼度为首”,即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从此,道教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有了很大的发展。 唐宋以后,出现了一大批道教学者,从事道教理论和教史著述,辑录《道藏》(道家经典集成)至数千卷,并分出若干宗派。元代以后,道教各派中以全真派和正一派地位显著。全真派又称“全真道”,公元12世纪由王重阳创立,主张以道为主,兼融儒佛,其弟子丘处机曾受成吉思汗召见于中亚行辕。 正一派又称“正一道”,是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合流形成,元代归由张陵第38代孙统领,受封为“正一教主”。明代道教臻于极盛,编纂正、续《道藏》***5485卷,内容分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全面阐明道教的经、论、神仙谱系、神灵图像、清规戒律、符诀、威仪、方术、传记、赞颂、表奏等。? 道教教义,敬奉元始天尊(天宝君)、灵宝天尊(太上道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信仰居于名山洞天福地仙境中的神仙真人,宣传天道循环、善恶承负、因果报应的宗教信条,主张通过修正、修善、积德、修性的途径,达到成神成仙、生长久视的目的。道教是一种以长生为乐,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 新中国成立以后,道教作为中国的宗教之一,受到保护和尊重。? 4.佛教? 佛教是一部分汉族信仰的又一种宗教。佛教起源于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公元前7—6世纪的人。佛教的原始教义认为,现实的人生存在许多痛苦,痛苦的原因在每人自身的惑(贪、嗔、痴)、业(身、口、意的作),并由轮回报应造成。摆脱痛苦的途径,唯有依佛教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洞察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嗔、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从而得到根本的解脱。? 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后,随着各人对佛教经典各部分的侧重理解与提倡的不同,发展出不同的宗派,主要的派别有大乘和小乘。“乘”的意思是“乘载”,指修行的途径、方法或教说。小乘佛教以个人修行、断除自己的烦恼、解脱个人的生死问题、成就阿罗汉果为目的;大乘佛教则提倡历劫修行、断除自己的一切烦恼、救脱无数众生、学会一切法门、成就一切智慧,以达成佛果为目的。 大乘之中,又有显、密之分。显教注意以理论说明佛教教义,主张“即心是佛,即心作佛”。密教以身、口、意三密为宗要,依真言(咒语)、手印、仪轨为方式,主张“即身成佛”。 佛教正式在汉地流传,是公元1世纪。传入汉地的佛教是大乘佛教。汉代主要是翻译佛经,三国时开始有汉人受戒出家,同时,开始遵行佛制戒律。南北朝时,汉地佛教徒以专长研究某一佛经而形成不同的派别,如“成实师”、“涅槃师”、“毗昙师”、“地论师”、“摄论师”、“俱舍师”等。隋唐以后,逐渐形成有自己的佛教理论体系的宗派,如“三论宗”、“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 汉地诸宗派各有特色,如天台宗、贤首宗佛理教义研讨发达;慈恩宗则哲理深奥;律宗专门研习传持戒律;净土宗念阿弥陀佛名号,专修往生极乐净土;禅宗影响最大,衍生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有些宗派因各种原因,在汉地衰落失传,如唐以后的三论宗、密宗,宋以后的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 汉文佛教经典是《大藏经》,古时候叫做《一切经》,略称为《藏经》或《佛教》。“藏”是容纳收藏的意思,内容分为“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又称《三藏》。经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结集,律藏是佛为他的弟子们所制定的日常生活遵守的戒律总集,论藏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律的理论而作的著述汇编。? 汉地佛教有自己的特点,一是以信奉大乘显教为主,与傣族地区流行的小乘佛教、藏教地区流行的大乘密教对照,各具特色;二是汉族僧尼把僧服黄色大领袈裟披在普通服装之上,不像南亚国家气候炎热,僧尼单服袈裟即可;三是自梁武帝时起,汉地僧尼即行素食,不像其他南方佛教国家不忌荤腥;四是寺院与农业经济相结合,汉地僧尼有自谋衣食的传统,也接受供养人布施,不像有的国家,僧尼以每天早上沿门托钵的方式接受信徒供养,一般深山寺院僧尼多自耕自食。南朝时期,封建统治者把大量土地赐给寺院,使大部分汉地佛寺走上寺院地主的道路;五是汉地僧尼出家后终身不还俗,不像东南亚有的国家实行所有的男子一生中都要出家一段时间,然后还俗,把出家学习并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和礼节,作为人生品德修养的必经途径;六是汉地佛教音乐大量吸收了汉族民间音乐的风格和技巧,带有浓厚的汉族音乐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寺院废除了地租剥削和封建特权,僧尼仍过着自耕自食的劳动者生活。作为中国的宗教之一,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受到尊重和保护,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都有佛教代表,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1953年,成立中国佛教协会,创办中国佛学院,培养佛教人才,从事佛学研究,政府又资助修理各名胜古刹寺院,保护经像法物和文物古迹艺术,同时,发展佛教的国际往来。? 1980年以来,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平反了十年内乱中佛教界的冤假错案,恢复了中国佛教学院,又增设分院,开办培训班,培养青年僧人,编辑出版《中国佛教》丛书,发行佛教刊物《法音》,汉地佛教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5.其他宗教? 祆教为波斯人琐罗亚斯德所创,又称拜火教,在十六国时期(公元4世纪)传入中国。摩尼教为波斯人摩尼所创,又称明教,唐朝(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公元7—8世纪,祆教和摩尼教盛行于唐朝,公元9世纪以后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