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宫的太清宫古迹
太清宫镇境内有关老子的名胜古迹众多:太清宫太极殿、望月井、铭碑、古柏、隐山遗址、先天太后之赞碑、洞霄宫、圣母殿、娃娃殿、赖乡沟等二十余处。太清宫是老子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纪念建筑。 太清宫太极殿前两株古柏,就是有名的丹桂古柏。古县志记载:旧传有八桧,八株相对,每二株***一名,日丹桧,日纽桧……老子所植。现在二株最靠近太极殿,应为丹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因为是老子亲手所植,而老子又是李氏唐王朝的祖先,这八棵桧树又生长在李氏唐王朝的祖庭中,历朝历代官僚士绅和文人雅士在游览太清宫后,留下的诗词赋章中,对这八棵桧树多有记述。唐玄宗时毫州太守以桧树的叶制成片到京城进
丹桂古柏,老子所手植,西瘦东粗,旋转方向与阴阳鱼旋转方向相同,历来受到游客赞叹与神思献。玄宗皇帝为此专门下诏:“瑞木表灵,奇文自现。用彰大庆,以福洪图。配五德于易经,迎万叶于休运。宣城告谢,仍付史官。其桧片藏于内库,兼赐诸王宰辅及道众。”在此诏书中,玄宗称祖庭这几棵桧树为“瑞木”,下令将桧片在皇宫内库收藏,并赏赐诸王及宰相大臣和道众品尝。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也就这几棵桧树下过《玄元庙枯桧再生敕》。
这两株古柏又叫桧柏,当过亳州太守的欧阳修曾“于熙宁元年(1068)二月十九日,率僚属谒太清宫,周视八桧之异,窥九井禹步之奇,酌其水以烹茶而归”。可见欧阳修来时有八株。南宋陆游在游过太清宫后,在《老学庵笔记》一书中记道,鹿邑“太清宫多桧树,桧花开时,蜜蜂飞集其问,不可胜数。作蜜极香,而味微带苦。谓之桧花蜜。”《唐书》、《宋史》等正史,及地方史志中对古柏记载更多,这些记载足以证明此柏树之古老。
这两棵古柏,东西两株虽然一样高,但西面一株枝身扭结上耸,若虬龙盘旋,虽然肤剥干瘦,却又继生新枝,苍古葱郁,堪称绝奇。
为什么西边这株肤剥干瘦呢?据说唐朝建立之后,第二代皇帝李世民派大将军尉迟敬德来太清宫朝拜,尉迟敬德下马后去太极殿内烧香朝拜去了。他的卫兵把马拴到了这棵柏树上,马把树皮都啃掉了,但这棵古柏却没有死,依然顽强地生长着,见证着太清宫的风风雨雨。而马没有啃东面那棵,所以东面那棵长得苍郁挺拔,枝繁叶茂,巍巍壮观,树围要比西面那棵粗得多。西面一株的古雅袅娜之姿和东面一株的粗壮挺拔之态,以及赫赫高龄,历来受到了游客的赞叹与神思,被称为太清宫重要景观之一。
关于这两棵古柏,鹿邑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老子讲求道,讲求阴阳的和谐与统一,两株古柏一株为阴,一株为阳,而且这两棵树旋的方向是八卦图中阴阳两鱼旋转的方向。西面这株为阴,窈窕淑女,杨柳细腰,袅娜多姿,低着头正害羞呢!东面那株膀大腰圆的为阳,虎背雄腰,孔武有力。两株树是一对夫妻,互相吸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年同月同日生,当然愿意相偕到老了。
老子讲求阴阳,这院子中气场很重,连这两株古柏也受这种气场的作用。前些年,有人看到东面古柏上一树枝枯了,就用铁锯锯掉做小板凳用,发现树的年轮极像八卦图中的阴阳鱼。此人非常惊诧,觉得动了神物,赶紧到太极殿老君像前朝拜。这两株一大一小的古柏是老子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而在每株树上,甚至每一树枝上,他的思想体系都能得到印证。
树枝上的年轮极像阴阳鱼,而阴阳鱼鱼头又像鸟头,鱼身又像鸟身,当地老百姓又形象地称这两棵古柏为“鸟柏”。这两株古柏同太清宫一样古老,是太清宫沧桑历史的见证。 铁柱,群众俗称为赶山鞭。鹿邑县有两根这样的铁柱,一根在太清宫, 还有一根在另一座纪念老子的遗迹老君台上。实际上,太清官的铁柱与老君台上的铁柱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也并非群众传说的赶山之鞭,而是柱下史之柱,是纪念老子之物。据《光绪鹿邑县志》记载:“这根铁柱高八尺,围尺有八寸,旧志谓为唐时旧物。”经测量,铁柱地上高度为4.3尺,周围0.8尺,与古县志记载完全一致。老子当时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而守藏史的任务是替周朝管理图书,并负责记述周天子上朝时颁发的旨令和处理国家公务的情况。按照规矩,群臣上朝拜贺,以及君臣一起在朝堂上议事时,大臣们是不能坐着的。作为记述天子言行的史官老子也不例外,可长时间的站着书写文字的确太累人了,所以周天子就特旨恩准,在朝堂内树个铁柱子,让老子倚在上面写字。这样既减轻了老子记述的劳累,又表示了对史官的尊重。天子上朝议事,老子倚柱记录,铁柱成了老子专用之物。当然,这里面大约也含有苍天厚土,定于一柱之意。所以后人就称担任守藏室史官的老子为柱下史官。
鹿邑太清宫有铁柱,老君台有铁柱,国内外凡是供奉老子的宫观都有铁柱。铁柱已成为纪念老子的标志。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对老子顶礼膜拜, 就把柱下史之柱缩小为发簪,插在发髻上,以示尊重。道士的发簪与这根铁柱的形状十分相仿,只是一个大一个小而已。
这根高八尺的铁柱,地上约4_3尺,但无论人们怎样晃动,很多人往外拉也拉不出来,终于有一天,人们挖这根铁柱,发现铁柱下端有一个孔,孔内插有一根长长的横铁柱,难怪人们晃不动拔不出了。
《光绪鹿邑县志》上记载这根铁柱是唐时旧物,如此算来有1300年的历史了。如此一根铁柱地上部分整日风吹雨淋,地下部分是潮地湿土,经1300年而不锈不蚀,除了感叹铁质之特殊以外,就是感到这是老君爷所专用之神物了。
群众还叫这根铁柱为赶山鞭,鹿邑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在远古时期,鹿邑这片地方并不像现在这样一马平川,道路纵横,而是山川连绵,峰峦重叠,树高林密,遮天蔽日,云蒸雾绕。鹿邑有一座叫做隐羊山的大山,就在老君所住的村子前边。山北数十里之内很少见到阳光,而且山路崎岖,出行很是不便。住在此地的百姓深感不便,吃尽了苦头,人人都盼着把山除去,怎奈力不从心。所以年复一年,大山依旧,人们只有望山兴叹而已。
老子李耳,自幼聪明睿智,各种学问一触即通。饱学之后,即游历名山大川,修仙学道,很快便悟彻妙理,道法贯通,可预天地之造化,能知日月之玄机。
一日老子游历还乡,众人便向他请教移山之事。老君夙志为民,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于是慨然应允乡亲所请。他上山采来五色石,支起八卦炉,生起无名火,把五色石装在炉中烧炼。
你想老君的八卦炉是何等厉害!如此八卦炉,老君一直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炉内铁水滚了九九八十一次。他把铁水倒入土范之内,铸成了一根赶山的铁鞭这铁鞭长有丈四,粗如碗口,乌黑发亮,重达万斤。老君抓起挥了几下,势若蛟龙搅海,虎啸山岗,只听风声呼呼,震得远山如沉雷划空,久久不息。于是老君便吩咐乡亲们相互转告.到赶山之日,要家家闭户,三天三夜不得外出。
到了那天,老君手举铁鞭,运足神力,念动真言,一鞭打了下来,只听得山崩地陷般一声巨响。响声起处,狂风大作,山石飞舞,遮天蔽日。大风刮了三天三夜,才把山石树木全刮进了东洋大海。第四日早晨,乡亲们在室内看见从门外射进道道金光,耀眼夺目,便纷纷开门观看。呀!四面一马平川,一望无际。于是大家雀跃欢腾,欢声雷动。等大家冷静下来,想起来去感谢老君时,老君已经不知何往,只见他的宅下还有一个小山包。但面积不大,广可六、七亩,高仅十余丈。它就是今日的隐羊山遗址。隐羊山,又叫隐山,取隐于老君宅下之意,还是托了老君故宅的洪福,才没被赶走。众人见老君大门前扔着半截铁鞭,这是因为老君赶山时用力过猛,铁鞭从中震断,上半截飞到了县城东门里,下半截就随手扔在了门外。从此,鹿邑成为一片良田沃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富裕。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老君就在他的故宅兴建了庙宇,并在大殿前把半截铁鞭竖立了起来,以示不忘老君赶山之德。另一截也被人们竖在了县城里老君台上。直至今日,人们仍呼其为赶山鞭。据说,东海内的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即为老君鞭下所驱之物。 元朝著名道士邱处机被元朝皇帝尊称为国师,因为受邱处机地影响,元朝皇帝对汉文化特别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十分尊崇,作为少数民族地元朝皇帝统一中原不久,就下了两道圣旨对道家思想地发祥地太清宫进行保护。镶嵌在太极殿正墙西侧的这块石碑是元朝中央政府于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五月一日颁布的太清宫执照碑。该碑高0.6米,宽0.9米,碑文为楷书,满行13字。
碑文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颁给的;二是规定了太清宫所属界地的大小,即“每一面宽壹拾里,肆面计肆拾里”,按现今计算,每面宽10里,就是5公里,也就是说太极殿周围25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属太清宫宫观所有;三是规定了这25平方公里内的所有田地、园果树木尽归太清宫宫观所有,诸人不得争执;四是说明南北宫(太清宫和洞霄宫)以会仙桥为界。
在老子生地的历史上,有许多碑刻,这块碑虽然不大,但价值很高,它以元朝中央政府令的形式规定了太清官的大小及上面土地园木果树的不可侵犯性。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非常重要的地方,如皇帝老家、皇帝祖陵等,皇上才颁布这样的诏令,更何况是少数民族蒙古族皇帝忽必烈颁布的,足见太清宫在即便是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的地位仍然是非常高的。
附碑文:
宣差顺天府河南等路,□□□上司文字,统领各万户军□□□其立亳州其间,有(空六字)掌教李真人,为亳州西有圣祖太清宫观,经值兵革三十余年,殿宇崩塌,圣像毁坏,此上差隐真大师提点石志玉等前来,已蒙施与本宫为常主,及出榜禁约诸色人等,普不得非理骚扰侵犯,外有北京张真人等钦依(空七字)海都太子令旨前来重修,见行搬运木植,准备兴工,所有已施为主,执照未蒙给气照验事准告使府,相度 太清宫现古迹钦依,太子令旨将已施 (空七字)太清宫地面每一面宽壹拾里,四面记四拾里,于内应有底园果树木养种田地一切等物,尽行施与,为赡宫常主。南北宫以会仙桥为界。诸人不得争理。所有执照合行出给者,右付知宫李志秘收执准此。
其中为亳州西有圣祖太清宫观更是突出了老子故里太清宫在亳州之西即鹿邑太清宫铁的事实。 镶嵌在东墙上的这块碑是元世祖忽必烈皇帝为保护太清宫颁布的,叫“太清宫圣旨碑”,这块碑高0.6米,宽0.96米,青石刻成,碑文为楷书,满行为12字。忽必烈皇帝的这道圣旨公布于他当皇帝的第二年(中统二年),即1261年,此碑现保存完好。碑文中:“皇帝圣旨,元圣旨碑拓片,再次宣布太清宫属皇家所有……令旨:使臣军马,宫观内不得安下,所有栽种树木,诸人不得采斫,专与皇家告天祝寿……仍仰张拔都儿常切护持太清宫,令住持道众更为精严看诵。”
这是忽必烈继当皇帝第一年立“太清宫执照碑”之后,第二年再次为鹿邑太清官颁旨立碑。忽必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而且是一位少数民族皇帝,在登基当年和第二年就连发两道关于太清宫的圣旨并立碑,这本身就说明了少数民族元朝统治者对汉文化,对老子博大精深思想的认知,同时也是对老子以及太清宫地位的肯定。忽必烈皇帝不只下诏在太清宫立了两块碑,还写下了《元世祖御旨老子赞》文,并命人刻碑立于太清官,可惜因年代久远,此碑已不存在。所幸《光绪鹿邑县志》上录有全文:
大哉至道,无为自然,慎始慎终,先天后人。
含光默默,永劫绵绵,东启尼父,西化金仙。百王取则,界圣信传,众教之祖,玄之又玄。
这两道圣旨碑和忽必烈对老子的赞文为后世研究元初太清宫的历史与沿革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从而也使得这两块碑成为太清宫历史上最重要的碑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