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刺绣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
元代刺绣的观赏性制作虽然远不及宋代,但也继承了宋代写实的绣理风格。入主中原后的元人,在全国各地广设绣局和罗局,刺绣的审美和功用,越来越趋向美术化。
元代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等。
在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就具有鲜明的装饰风格。佛教题材的出现,始自隋唐,主要图案是宝相花。宋绣独尚名人书画,偶有佛像绣品。
元世祖忽必烈推崇藏传佛教,中原拜佛信教之风因而盛行开来。例如有一刺绣的韦驮像,是元代的绣品,这件绣品长31厘米,宽27厘米,是仿宋绣风格的局部绣制。
这件作品所用线色丰富,为历代刺绣藏品所罕见,绣工精细,人物脸部绣制细腻逼真传神,物件、飘带、火焰绣制简单而不粗糙。衣着盔甲用色丰富,棱角块面分界清晰,用色用线恰到好处,将人物英武、飘逸以及威严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绣品,除了各种针法外,还发现贴绫绣法。它是在一条裙带上绣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贴绸料并加缀绣的绣法,富有立体感。
然而,各地绣局仍沿着宋人的路子,刺绣名人书画或花卉写生,其技术远不如宋人。在明代的《清秘藏》中谈道: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
可见,元代的刺绣工艺较之宋代没有多大进步。在元代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画家赵孟頫的妻子管仲姬。
传说在元朝的时候,有一位高僧中峰禅师,想在寺庙里绣一幅观音像,供人敬仰。他去过几个绣坊,看了刺绣的样品总不满意,他为这件事一直闷闷不乐。
当年他出家的时候曾经给佛祖许下愿,要在有生之年,让人绣一幅举世无双的观世音像,供奉在庙宇里。可总是未能了愿。
这时,中峰禅师身边的一位和尚向他介绍大画家赵孟頫之妻管仲姬。管仲姬28岁时嫁给了比她大8岁的赵孟頫。后来,赵孟頫被朝廷提拔为翰林,加封为魏国公,管仲姬也被加封为魏国夫人。管仲姬擅画墨梅、兰、竹,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有运笔成风之誉。
管仲姬曾奉旨写《千字文》《金刚经》等,多至数十幅。管仲姬更会刺绣,曾绣有《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很有名气。听说管仲姬不但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刺绣能手,中峰准备到赵府求见。
这一天,管仲姬听说是中峰禅师到来,便请他到屋里吃茶。中峰禅师说明来意,管仲姬听后说:“我虽然绣过许多的楼阁花鸟,但从未绣过师父说的不同一般的观世音像。”
禅师听后说:“看来我是无法还这个愿了。”说完连连叹气。
管仲姬见此情景,便说:“这样吧,我一定想办法试一试。”
中峰禅师走后,管仲姬便来到绣房,她开始按照观世音的图画去绣。三天后,她便把观世音的面孔绣好了,可还是不能表现出中峰禅师所说观世音那不凡的气度。
管仲姬苦苦地思考着,后来,她梦见一个仙姑指点她用头发绣到
观音的头部,并留下一缕秀发给她。管仲姬便用这一缕仙姑的秀发,
绣在观世音头上。果然,观世音的形象顿时生辉了。
管仲姬在绫地上用套针、滚针等技法绣出了一手持佛珠、赤足而立的观音像,其中披肩而飘的黑发用发丝绣成。中峰禅师连连夸赞,
后世对管仲姬的绣品也极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