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为什么不叫武道?资料越多越好
要想知道武术为什么不叫武道,就要知道这两种叫法的含义。
一个是“术”,一个是“道”,这就是区别。
不管怎么说,武功(我暂时先这么叫吧)都是一种搏击术,而搏击术的实质就是打倒甚至击杀对方。就像动画片《浪客剑心》里比古清十郎说的:“剑是凶器,剑术是杀人术。”《孙子兵法》中讲的,战争的最好方式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不仅在军事上被人认同,到了儒家那里更是被拔高。儒家讲究君子作风,即使对方再凶顽,你也该用你崇高的道德去感化他而不是以暴制暴的去打败甚至击杀他。虽然这听上去有点儿天方夜谭,但是正统的儒家思想就是这样认为的,酸腐的儒士不管能不能真正的实行这套理念,但至少在嘴上是咬的很紧的。这样的话就造成了一个局面,你用武功去实现某些目的,不管出发点是多么高尚,总归是落了下品,不是君子所为。那么这和武术和武道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就在于,武功就是“术”,是做事的手段而且是残忍的手段,“道”是真理是理念,用道德感化就是让你懂的什么是真理。所以,君子们不会把武功上升到“道”的层面去。
其次不得不说的是,武功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是宋元时期。而同时,儒家思想的深化理论“理”学也蓬勃的发展起来了。无论是1.0版的儒家还是2.0版的理学,都是推崇君子之道的,所以即使武功再大发展,终被他们认为是一种“术”。而且不得不看到的是,由于有了科举,再加上宋朝对文人的呵护,人们争以读书入仕为光,学习武功和一介武人无异,武人武将是受鄙视的。北宋宰相韩琦对狄青说的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他这是针对狄青手下的副将说的,这两个副将素有军功,但到了韩琦这个儒士嘴里,他们根本算不上好男儿。所以有了“好男不当兵”的说法。由于和军事战争的联系,武功也同样被贬低了。在儒家这里,武功无论如何也不会被称作武道,那么武道这个说法是哪里来的?
说武道,那就得说说影响中国至深的另一个思想了,道家。道家是比较博大兼容的,它不会很强烈的排斥什么,相反的,它会认为道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你读书,可以领会“道”,你发呆看天,可以领会“道”,那么你练武,也可以领会“道”。所有的所有都只是一个领会“道”的方式,方式不同而已,结果却都是一样的。但道家也没到了不论良莠尽皆接纳的程度。因为读书、发呆看天与练武还有着巨大的区别,那就是练武很容易滋生人的狠辣之心。这不是说练武的人会觉得自己武功好可以为所欲为了,而是武功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东西,没有狠辣之心,很多武功根本发挥不出威力来。有几种武功是为了擒拿的?又有几种武功攻击的部位全是非要害的?由于武功有着这种天然的狠辣性和致伤致残性,所以要想发展成“道”的级别就要发觉一下其别的特点。强身健体是现在经常说的,但这还不足以提升武功的档次,中国早就有健身操。那就只能不断的强调和强化其作为手段领会“道”这个关键了。所以有了什么以武入禅的,以武修道的,这当中少林和武当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了。但这毕竟还是处于边缘位置的,得不到儒家体系的认可,再怎么天花乱坠的也无济于事。那么儒家是不是会认可呢?事实是,认可也不认可。就是这么的模棱两可。而究其原因,就是中国文人的一大特色,他们是得意儒失意道。得意的时候,他是儒家是君子,失意的时候他是道家是散人。所以,练武的人不断强调自己这是在领会“道”,失意的文人也会认可,不过一旦他们得意了,又会对此嗤之以鼻,又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了。
综合以上,就是武术为什么不被我们称为武道的原因了。君子以德服人不以力服人,武术却是最重以力服人的,别说什么武术大德之类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练武的人来说,服你服的是你比我厉害,我打不过你,什么武道武德的镇不住他。而练武的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套什么道啊德啊的,细究起来,其实都是儒家那套东西,与武功本身是扯不上太多关系的。比如电影《霍元甲》里,霍元甲最后顿悟了,好像是以武入道了。其实仔细品品,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他只是从儒家道家思想中汲取了养分,用以克制练武所带来的暴戾狠辣。所以武当少林可以练武练到那种境界,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理论去克制制衡练武的弊端。所以武道的概念只能是狭隘的,就是武术之道。所谓武术之道,用李小龙的理念就能理解,就是要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打倒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