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编武术节目
先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从2004到2008年,武术类节目得到空前发展。河南卫视武术娱乐栏目《武林风》自2004年元月开播以来,不到一年时间,收视率已跃居河南卫视前三名,最高收视率达19.26%。央视体育频道2007年3月6日首播“武林大会”栏目,被《新周刊》“2007中国电视节目榜”评为“最具国粹精神体育节目”。武术类节目也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有学者评价,“武林风”节目的优势在于“利用武术,强化栏目的国际形象;将竞技和娱乐结合,举办国际赛事,吸引外国选手”。[1]
也有学者肯定《武林风》的创新之处,认为其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广泛的参与性、新颖的娱乐性”。[2] 还有学者从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的角度予以评价,认为这类节目“对中华武术的发扬也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3]《武林风》栏目总导演兼制片人吴立新认为节目的特色就在于“以弘扬中华武学文化、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为己任,融‘竞技、趣味、参与’为一体,以‘武术艺术化、娱乐化’为宗旨,采用电视手段的行为和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武术将以“特设项目”的身份出现,奥运年将成为武术类节目大放异彩的年份。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武术类节目存在的隐忧。
一、超越武技形式,涵养武学精髓
武术类节目亟待超越单纯“炫技”的阶段,而进入到更深厚的层次。老子说过:“反者道之动守柔,守雌,守愚,实即指望适得其反,得强,得雄得智”。所谓“守柔曰强”,无为而无不为,致虚极,守静笃,就能“归根”“复命”,返璞归真而达于到道。这正是武学“道不清意还远”的内涵体现。[4] “以德治武”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达到“止戈”的境界。所以又有学者认为,武与止戈,构成了中国最本质和占据统治地位的武学文化。[5]
单单依靠打斗和搏击,技击性作为对各门派比较的惟一标准,势必无法呈现丰富的武学内蕴。而且,传统武术最高的境界是“感悟”。孙禄堂八卦拳学中的“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形意拳中的“不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致”;少林拳法更是受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顿悟法影响,提倡“尚静悟、贵解脱,无往生心”,在超时空非逻辑的精神状态中实现绝对超越,进入佛性本体境界。其重视的也正是整体的、感性的直觉感悟。[6] 中国武术不同于西方搏击的地方正在于它体现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武术类节目的宗旨应该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中国武术的丰富内涵,展示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现代美感”,而简单用武术的外力搏击代替了武学的“感悟”,实际上就破坏了武学的神妙美感,使深厚的武学肤浅化了。武术类节目应该在武学精髓的探索上更进一步,而不要依赖娱乐的外表,弱化了武学的内涵。
二、瞻抬全球视角,发掘文化底蕴
2008年是奥运年,武术第一次走上奥运表演的舞台,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同,走上世界文化的舞台。武林频道作为一个宣传武术文化的窗口,更应该担负起向国外热爱中华功夫的人宣传中国的武术,在媒体的传播中体现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中国武术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武林,不单单是它的技击性,更重要的是它内在的武术文化。如只是一味地搏击较量,观众得到的也许只是肤浅的快感。无论台上少林拳、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梅花拳打得多么灿烂,观众笑过就忘记了。在宣传武学的过程中,文化的因素应该被充分挖掘。即不能仅仅停留在搏击的层次,而要以其表入其里,展现文化的魅力,帮助更广泛层次、更广阔地域的受众登武学之堂,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武术类节目在讲述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讲述方式。如《武林风》与日本富士电视台合作的环球拳王争霸赛 ,比赛实况在日本富士电视台进行重播,带着中华武术文化走出国门,外国观众不仅看热闹,更看到了精神风貌,感受到了与之相联系和延伸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效果就很好。当然,也可以试着采用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中国武术在外国的发展;或设置相应的“学武英语”栏目,让外国人主持,定期用英语来介绍,使各国人民都感悟到中国武学思想。担负传播文化的责任,创新传播文化(不可忽视地域文化)的形式,应该成为武学节目“亮招”的重点。
三、拓展交流通路,整合节目形态
武术类节目既然是为了弘扬中华武术、展示深厚的武术底蕴,就更要加强与受众的广泛联系,积极拓展交流的渠道,而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比武较量来吸引受众。如《武林风》走进北大,第一次进行跨省大型直播;央视“武林大会”举办服装设计大赛,举行“武林大会”年度人物评选,以“武林大会”为主题、以传统武术为题材的“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大型论文评选等活动,通过大众参与的方式来推动传统武术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都有效加强了和受众的联系。但要真正吸引受众,就要“尽量整合节目形态”,以武学为核心,使得节目丰富而多元。如对“武术频道”而言,除了播放武术擂台赛外,还可以播出新闻节目,如“武术新闻联播”,介绍中国武术界的动态和人情,像“黄帝祭祖大奠”、“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少林寺”、“五一黄金周直播嵩山”等都可以成为武术新闻报道的对象;文化讲座节目,如“武学大讲堂”,运用类似于“百家讲坛”的形式,让武学名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传武学的堂奥与典故;电影娱乐节目,如“武学电影系列”,播放经过编辑的武术电影,对其中透露出的武学精神作一生动解说,既娱情又长见识;武术与地理结合的节目,如“武术名地探秘”,采用类似“国家地理”、“探索发现”的节目形式,对孕育中华武学文化的胜地作一寻访;纪录片节目,可以与武协合作拍摄以人为主或以拳为主的纪录片;当然,也可以运用时下流行的“体验式”方法,让年轻人亲身体验武术的魅力,如“体验武当武术”、“体验少林武术”等等,都是值得借鉴的武术类节目类型。
四、重塑特色武术,彰显功夫品牌
随着武术类节目的增多,特色化将成为武术类节目竞争的利器。特色化是电视媒体赢得竞争的独家优势,也是形成市场吸引力的核心资源。而建立独特的品牌是电视媒体竞争力的核心。“打造品牌,树立品牌,才能使频道具备特色”。[7] 黑龙江电视台的《快活武林》邀请在武术方面较有成就的人士作为被邀请明星嘉宾的“武术教头”,经过一周的培训他们的成绩将在《快活武林》节目当中通过独特的“武术游戏环节”得以展现;山东电视台“中华武术”栏目力求“视野覆盖全国”,做成“一本中国武术的‘电视杂志’”。这都是特色。但是从整体来看,武术类节目雷同居多,特色不明显。武术作为一个节目类型尚可,要成为一个频道,还需要像其他的特色频道学习,如广西卫视的“女性频道”、江苏卫视的“情感频道”、广东卫视的“财经频道”等。武术类节目,尤其是武术频道,更需要依托电视传媒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力争让观众获知武学文化的同时,更愿意积极参与节目,形成有效互动。河南电视台台长周绍成就说:“在‘内容为王’的今天,栏目的品牌化和特色化不仅具有广泛的带动作用,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延伸产业和边际产业的发展,同时,栏目特色化能够持续提升频道平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忠诚观众,是电视频道竞争的优势资源。”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就和韩国易视普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易视普乐公司对包括“武林大会”在内的中视体育拥有的赛事在韩国进行招商和推广,这正是国内武术类节目“品牌化”与“特色化”的发展方向之一。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世界观众将在奥运会上第一次看到中国武术,这也是国内武术类节目越来越受瞩目的动力所在。但是正如有些评论认为的,虽然武术类节目的举办“已经在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道路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要真正地改变传统武术的命运,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看到武术类节目的美好未来,更要运用客观辨证的思维看待问题。惟有亟待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武术类节目方能更精彩地“亮招”!
建议:
1、设计出场8人组合造型,酷一点的,造型突出1个主力,其他人包括初学的都可以充分用上,配背景音乐,可变换2-3个动作造型;
2、3个主力,能完成侧空翻,后手翻等动作——轮流出前担当主要表演段子。其他人2人1组,在后面只做简单动作和摆酷造型。
3、最后再来个集体造型,完毕,谢幕。
觉得这样比较适合你团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