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盛京宫陵之守护管理?
关于沈阳故宫的早期管理包括机构、官员等,缺乏比较系统的史料,只在太祖、太宗实录以及《满文老档》的零星记载中,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反映。清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时称盛京宫殿,清廷对其进行了相应的保护与修缮。康熙帝首创东巡盛京之制后,沈阳故宫管理制度趋于完善。乾隆以降,由于拓建新宫而增加诸多建筑及运送大批宫廷珍藏等,盛京宫殿的管理又增添了诸多相关的新内容。
沈阳故宫的早期管理机构为何目前尚无明确的史料记载,作为国家中枢的宫殿管理,当时应归皇太极直接统辖是无疑的。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始设六部,工程建筑归于工部,宫殿修缮自应在工部辖属,但受八旗制度的影响,其八旗官守各有分属,所以对于盛京皇宫的管理也不例外,盛京宫殿即由两黄旗巴牙喇守卫。
迪光殿内景
顺治元年(1644 年),清迁都北京,旧制皆除,只以内大臣一员,副都统二员及每旗驻防章京留守沈阳。三年,改驻防大臣为昂邦章京,给镇守总管印。此后,陆续复设礼部、户部、、工部、刑部和兵部,形成了特殊的陪都管理制度。与此同时,顺治初年,又设立了盛京内务府,盛京内务府治事之所位于大清门东南,在盛京将军直接兼管下,对盛京宫殿进行管理。有关宫殿的诸项事务一般均由盛京内务府掌关防三大佐领承办。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乾隆帝认为盛京地方最为紧要,所以始设一总管内务府大臣专辖,并永著为令。同年二月,又铸盛京内务府大臣印信。迄光绪末年,盛京总管内务府大臣均由盛京将军兼任,进一步加强了对盛京宫殿的有效管理。
清代关于盛京宫殿的管理,涉猎较广,主要有:
宫殿的守卫清入关前的宫殿守卫制度于崇德元年(1636年) 四月正式确立,规定盛京皇宫的内门、两翼门及大清门均设守门人役,要严加看守,稽察出入人等。其中,内门只许守门人役常直,勿容闲人。由值日官稽察之。
清入关后的康熙年间,盛京宫殿各门额设甲丁六百七十八名轮班看守。乾隆八年以前盛京宫殿内***设九处堆拨(值班房),三旗看守宫殿披甲***六百九十名,自乾隆十二年,于盛京宫殿内外***设十二处堆拨守卫,每处设披甲九名,连领催在内***十人,每班为一百二十名披甲,六班***需七百二十名披甲。
宫殿的修缮清初盛京宫殿的修缮史料很少,崇德三年(1638年) 八月,正黄旗半个牛录章京刘光先因建成崇政殿有功,皇太极命升其为牛录章京。崇德五年四月,因修笃恭殿,以阿山、金玉和董其事。这是目前笔者找到的两条记录。
清入关后,从顺治时期即开始对盛京宫殿的建筑进行修缮,如据康熙初年的满文档案称,当时有修补清宁宫、楼、殿事,顺治十七年(1660年) 准备修缮清宁宫、凤凰楼、龙楼、崇政殿。康熙年间对盛京宫殿的修缮活动则较顺治时期更为频繁,如康熙十一年重修关雎宫、衍庆宫、麟趾宫、永福宫,康熙十三年修缮清宁宫两侧的两个配宫,康熙二十年修缮崇政殿并将原十间楼阁建成拐角楼等。
保极宫外景
乾隆年间,因财力雄厚,乾隆帝对盛京宫殿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增建,道光以降,因国家财力等因素,对于盛京皇宫的修缮则大不如前,据不完全统计,乾隆年间的修缮工程有:
乾隆八年(1743年):重修崇政殿、飞龙阁、翔凤阁。
乾隆十一年(1746年) 三月至十三年(1748年) 三月:新建师善斋,日华楼,协中斋,霞绮楼。颐和殿,殿前垂花门,殿前东、西值房,殿前琉璃门。介祉宫,敬典阁宫门,敬典阁。迪光殿,殿前东、西配殿,殿前垂花门,东,西门及门外东、西值房,琉璃门。保极宫,保极宫前后左右回廊十六楹。继思斋,斋左右东、西值房。崇谟阁,七间房等。
乾隆十三年(1748年) 增设日晷、嘉量。重建崇政殿左右翊门、仓房,新添月台、井亭、班房等。
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銮驾卤簿库十三间,盛京内务府工部董理。
乾隆十七年(1752 年):重修盛京宫殿,增设围墙、朝房、直舍、徼道周庐。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修理文德坊、武功坊。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增设大政殿宝座后屏风一座,于大清门前重设谏木。正南照壁一座。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移建盛京太庙于大清门东之景佑宫旧址,正殿五楹,东、西配庑各三楹,东、西耳房各三楹,正门三楹。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文溯阁六楹,东、西游廊二十五楹,明楼一座,敞轩五楹,南配房十七间,东面南北耳房六楹,值房十四楹。碑亭一座,宫门三楹,仰熙斋七楹,仰熙斋后正宇九楹,耳房二楹,东西庑二楹。仰熙斋前嘉荫堂五楹,左右耳房二楹,转角房二十六楹,后值房二楹,等等。
到了嘉庆、道光时期,对于盛京宫殿的修缮日渐减少,如嘉庆九年(1804 年):重修大内宫殿并大政殿、文溯阁等建筑。道光八年(1828 年) 十一月至道光九年(1829 年) 二月:修理介祉宫、继思斋、保极宫等,修缮工程越来越少。
宫内文物的管理自盛京宫殿成为清帝东巡的行宫后,既出于不忘祖宗发祥之根本,也为皇帝驻跸盛京旧宫时的需要,乾隆帝特命移送《玉牒》、《实录》、圣容、玉宝、玉册以及金、银、玉、瓷、书画、图籍等运至盛京宫殿尊藏,盛京宫殿的管理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乾隆十一年(1746年) 奉旨钦派大臣,恭五朝圣训实录于盛京尊藏,原贮凤凰楼,四十三年六月,命盛京将军弘晌择吉日,恭移崇谟阁尊藏。
乾隆十五年(1750年) 敬贮《玉牒》于敬典阁,二十五年、三十三年、四十三年续贮三次。凡恭遇《玉牒》送至盛京,将军、五部、侍郎、府尹等俱朝服出郊跪迎,鼓乐恭导至崇政殿前,陈设宝案,行三跪九叩礼。届尊藏吉日,盛京礼部堂官前引至敬典阁前,送往之王公大臣官员及将军以下等官各于彩亭前,行一跪三叩礼。提调、纂修各员率同盛京五部司员恭捧至敬典阁上,敬贮金柜。恭送圣训实录一应仪卫礼制,与送《玉牒》同。
又乾隆四十五年,奉旨恭送重绘《太祖战图实录》于盛京尊藏。
关于清帝册宝、圣容、《实录》、《圣训》、《玉牒》以及御用器具、陈设工艺品、书籍、墨刻的送往、收藏等管理事务的档案,辽宁省档案馆收录很多,涉及盛京将军衙门、礼户工刑兵五部以及盛京内务府都虞司、广储司等诸多衙门,迎送、尊藏、晾晒、取潮脑、油布挖单事无巨细,都按例而行。
其他从清代档案史料中,对于盛京宫殿的管理还可以了解到以下内容:
宫殿防火:乾隆四年正月十七日,多罗淳郡王弘暻因盛京宫殿修缮工程告竣,奉命抵沈,提出盛京城中户口滋繁,环绕宫殿,今后应小心火烛。建议酌量设立激桶,以备陵寝、宫殿之用。此事引起朝廷的重视。乾隆四年(1739年) 三月二十日得旨,在大政殿设立激桶二只、内宫设立激桶四只,并交付盛京工部制造。是为盛京皇宫首设宫殿防火设施,此前未有。
张挂门神、对联:乾隆八年十一月初二日,盛京内务府掌印佐领石图为请在盛京宫殿张挂门神对联之事上奏折称,乾隆帝驻跸盛京宫殿之时,曾在清宁宫内挂福字、绦镶、对联,门口贴门神、对联。宫内所挂福字、绦镶、对联,加上盛京宫殿内大清门旧有门神、对联各三对,凤凰楼前后二门有门神、对联各二对,既要好好保护,又要在其余宫殿张挂门神、对联。盛京内务府对此有保护职能。
另外,据《大清通礼》记载,作为陪都的特行之制,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之常朝日,盛京城内将军、副都统、五部、奉天府、承德县等各衙门官员着朝服于大政殿前排班,象征性地行常朝之礼,谓之“坐班”。其时,盛京工部管理大政殿官员率壮丁十人,将殿前庭院地面打扫洁净。而据《大清会典》所云,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冬至日、万寿节(皇帝生辰日)“三大节”时,盛京官员还要按制在大政殿前恭行朝贺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