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生平事迹
1、童年时期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孙中山出生。他成长于一个贫困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
1875年(光绪元年),孙中山得以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当时,村中有个太平天国遗兵冯爽观,时常向孩子们讲述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孙中山对此很感兴趣,对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2、建国方略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3、名字
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
此外,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
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
扩展资料:
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孙中山酷爱读书,一生的不释卷。他曾经说:“除了革命以外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有一次,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上海福州路的旧书店花选购了一大堆书,因为书太重了搬不动,想雇了一辆马车,但是他想买的书太多,口袋里的钱买书都没够,一分都没剩,最后只好向随从马湘借了四角钱付了车费。
孙中山一生漂泊,但一有闲暇就抓紧读书,1897年在流亡日本时把日本友人家中所有藏书都读了一遍。他还提倡读书要多读新出版的名著。
有一次,黄季陆得到两本刚刚出版的《战后欧洲新宪法》和《近代政治问题》,他大体读了一遍,觉得非常愉快,因为他认为他是最早读到的新书,别人都没这么容易得到,非常自豪。见到孙中山之后,孙中山问他“你刚从国外回来,最近外国有什么新书出版?”
黄季陆立刻说他读了这两本新书,而且很得意的把两书的内容陈说并大加评论了一翻,说了半个多钟头,孙中山一声不响,一点也不加阻挠,直到他说完,孙中山从旁边的一个书橱取出一本红封面的书,带着微笑问他“是这本吗?”黄季陆翻看中发现孙中山用红蓝铅笔画了许多横线,还有的打了问号,说明孙中山已经非常认真的读过。
黄季陆非常惭愧,自觉实在自以为是,班门弄斧。孙中山很慈祥的微笑说:“读书要多读新出版的名著,这样才能渊博,才能吸收新知。阅读专著也很要紧,这样学问才有系统。你现在已经在做事了,做事时更要抽出时间来读书,不然追不上时代,就会变做一个落伍者。你还年轻,好好用功。”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孙中山也没有忘记读书。1924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商国事,冯玉祥的部下鹿钟麟奉命到北京车站迎接和保护孙中山。鹿钟麟走进车厢后大吃一惊,他看到孙中山不是坐着而是正躺在卧铺上。他的健康状况很不好,但是枕边放着书,手里还正在拿着书看。
百度百科—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