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窒息的爱 什么是受暴妇女症候群?
凡见过小美和阿南的人心中都会冒出一个疑问——这两个人怎么可能会在一块?因为他们的外表、谈吐、学经历和家庭背景,几乎就像两条平行线,理应不会碰在一起。可老天似乎就是开了个玩笑,让原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因缘际会在一起。对阿南来说,能在人生最低潮与小美相遇,完全就是上天给予的恩惠;但对小美来说,却是多年平静、顺遂的人生中,最大的磨练、挑战与折磨。
我曾问过小美,既然相处得那麽不愉快,为何不离开阿南?小美只是悠悠对我说:「如果能离得开,我怎么会不想离开!我也曾试着逃跑过,最后还是被抓回来。」
小美说:「我也想过要躲起来,但能躲去哪里?我的家人、工作还有多年经营的一切都在这里,离开等于放弃所有,那我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存在的意义不就化为乌有,而且其实阿南很可怜,真的,就算我欠他的吧。」
***依存关系中的拯救者亲密关系中的「拯救者情结」,即对于亲密关系中的施暴者的处境、过往故事,过度地认同和同情,导致无法聚焦于自身的痛苦经验和危险。
故事中的小美,在阿南人生最低潮时与他相遇。当时的阿南不但在工作遇到困境,家庭关系也因为妻子恶意设计和陷害,以致一夕之间分崩离析,有好长一段时间,阿南无法与自己的小孩见面,就连重大节日也仅能独自躲在车上,孤伶伶看着照片思念小孩。
基于过往阿南对她初下南部的照顾,身为朋友的小美在阿南低潮期间,三不五时前往他的家中或工作地点关心,最后小美对他的情感从单纯朋友的关心转变成同情,最后衍生为相互依存,到后来随着付出与日俱增,拯救对方、改造对方变成习惯和责任,明知继续和阿南相处只是在消磨自己的人生,但对于过往与阿南关系中的付出,让小美不甘就这样离开,因为一旦离开,那过往自己所坚持的一切又算什么?
小美无视身边人的劝说,几乎耗尽积蓄,只为了帮助阿南重建事业。无奈阿南就像扶不起的阿斗,让小美无论在经济或是身心灵,待补的破洞越来越大。
工作上的挫折让阿南的情绪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加上前一段关系遭背叛,让他极度缺乏安全感。平时上班,除了不断去电小美公司查勤,简讯、讯息也几乎无间断,甚至中午还会大老远跑到小美的公司,只为了陪她吃一顿午餐。
这些行为小美只能被动接受,只要她有怨言,甚至只是因为忙碌没接到电话,下一刻阿南就会丢下自己的工作,突然出现在小美公司楼下,除了质问她是否外遇,有时更会要求小美立刻请假和他回家,小美就曾因为阿南这些疯狂的举动,多次被公司要求直接离职。此外,过往也曾因为公司同事看不下去,替小美通报警察,或协助小美躲藏、求助相关单位,最终仍敌不过阿南要和她玉石俱焚,甚至连累家人、朋友的行径,而选择留在他身边。
习得的无助感1979年,心理学家Wailer曾提出受暴妇女之所以无法离开暴力环境的原因是习得的无助感结果(Learned helplessness),并提出受暴妇女症候群( the battered woman syndrome)特质,就如同笼中受电击的老鼠,妇女会出现消极、被动、失去任何改变的想法,任凭暴力一再发生,也不企图尝试脱离暴力的想法。
小美不是没试过逃跑或寻求协助,但往往最后不是被阿南抓回来施以更严重的暴力;就是亲友要求小美必须放下一切、躲藏起来、重新开始,然而这些方式对小美来说都是缓不济急、非她所要的。
小美认为脱离阿南最好的方式,除了阿南良心发现愿意放过自己,就是两人之间有人先死掉,再不然就是阿南因案件入狱,否则就算自己躲到天涯海角,终究会被阿南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找出来。既然这样还不如留在他身边,至少受累的只有自己,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因此对于相关单位欲介入提供服务,小美也都呈现非常被动和拒绝的情况。(推荐阅读:为什么离不开施暴「烂男人」?)
危机也是转机,换个角度重新看待亲密暴力事件小美的习得无助感,让相关助人网络虽感担心,却因她的消极和被动而不得其门而入。或许现阶段对小美来说,讨论如何离开和躲藏并非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在这段关系中,小美自认并无做错什么,她不明白没做错事的人为何被迫放弃一切、躲藏起来,和阿南在一起已经非常可悲,如今为了脱离阿南,还要放弃自己过往所经营的一切,根本就是全然抹掉她过往活着的意义,若要这样,还不如待在阿南身边,直到哪天被打死算了。
既然小美这边动不了,我们只能试着从阿南这边施力。正好阿南与小美又因为一次暴力事件闹上警局,我们也在警方协助下开启了与阿南的服务。
就在社工锲而不舍的努力下,终于让阿南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建立起彼此的信赖关系,让阿南相信我们并非要离间他和小美,而是要在尊重彼此双方对于关系的决定和想法下,协助他们处理和面对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此信任基础下,阿南愿意尝试接受我们劝说,于冲突当下尽可能避免使用非理性的沟通方式,甚至允诺在与小美发生冲突时,透过暂停或离开现场的方式,先拨通电话跟我们聊一聊缓和情绪下来,再决定后续行为和动作。
(shuttersotck)
「我很爱她,但为什么她都感受不到」与阿南越接近,越发现在他凶狠、粗鲁的外表下,其实隐藏了一颗脆弱、易受伤的心,在阿南的内心深处,对于小美的牺牲奉献,其实是非常感谢和感动的,也很希望自己有能力回报小美的付出。每当阿南越想努力在小美面前表现,最后总会因自己错估能力和情势,而制造更多问题。
阿南经常来电抱怨:自己所做的一切,背后的用意就是为了让小美不再为每月的生活担忧,不知为什么小美就是无法理解,甚至还会因此不断叨念、发脾气,导致阿南有时因无法忍受,再度与小美发生冲突。
为了处理阿南在关系中的疑问,我们主动向阿南提出,希望他引介我们与小美认识,以利我们更加清楚存在于两造之间的问题,进而协助他们进行处理和因应。
爱的迷思 你给的「爱」不是我要的透过阿南牵线,我们终于有机会与小美接触,在「改善彼此关系」目标的前提下,让小美比较安心、有动力与我们工作,也在与小美的接触和对话过程中,我们看见与阿南描述全然不同的关系样态。
因受过往原生家庭的影响,让小美在很多层面的观点与阿南有极大的差异,例如金钱观、生活型态、工作、关系相处等。就以相处方式来说,小美其实需要的是大量的私人空间和时间;阿南要的却是极度黏腻的相处,导致两人常因此起口角,为了尽快化解冲突,小美多半选择压抑自己感受、想法,勉强自己配合阿南,但有时一些突发事件如:公司人力短缺,导致小美在请假上不如以往自由,故无法配合与阿南排定***同休息时间,然阿南不但无法体谅,还会与小美大吵大闹,甚至故意阻拦、不让小美去上班,让她常为此受到主管责备和刁难。
再者,双方对金钱的观点和价值观,也是造成彼此关系紧张的另一个来源。对小美来说,因为深知阿南的能力和限制,故在金钱上从未要求阿南提供丰厚的生活,只求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每月可支应生活固定开销,纵使三餐粗茶淡饭,也乐在其中;阿南却不是这样认为,在他的想法里,一个负责、成功的男人,就要让自己的伴侣不愁金钱。因此为了赚取更多金钱,除了平时白天的工作,阿南还会利用闲暇时间承包一些修缮、搬运工作。虽然初衷良善,却因阿南本身缺乏时间和工作的规划,让自己最后无法应付蜡烛两头烧的工作压力,而将情绪压力全施加于小美身上,竟让彼此关系更加恶劣和紧绷。(推荐阅读:当你在关系中自在,那才是对的爱)
重新核对彼此的需求,找出「爱」的表现有鉴于存在阿南与小美关系的问题,我们邀请他们进入亲密关系相对人所办理的「亲密关系你、我、他」的方案,目标订在「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模式」。
首先针对两人对于「爱」的定义,重新核对和确认彼此的需求和期待,借由家族治疗大师STAIR的个人内在冰山,描绘和勾勒出两人的冰山,以协助双方看见彼此对于「爱」的不同想法和需求。
对小美而言,所谓的「爱」就是在一起的两个人,生活中可相互扶持、彼此照顾,对于对方的爱和在乎,无须太多言语或肢体表达,而是透过实际作为如:对方遇到困难时,积极想办法为其解决、遇事若能自己解决,会尽量自行解决,不麻烦对方等;可对于阿南来说,所谓的「爱」除了需要言语和肢体上具体的表达,能否被全然依靠和放在第一优先考量,却是他十分重视和在乎的。
我们透过双方对「爱」的不同认知,协助彼此在每次争吵事件后,重新核对双方争吵当下行为背后的真正意义,不只停留在行为层面去解读对方,而是去看见事件背后的个人的内在冰山下面一层层的情绪感受、想法、期待与渴望,再透过***同讨论和相互协商,帮忙他们针对行为进行微调并找出关系中的平衡点。
重新学会如何去爱 用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与阿南和小美工作已将近1年多,过程中,阿南与小美仍旧会因彼此对于关系认知不同,而出现争执和冲突,但与过往不同的是,阿南现在面对两人冲突时,已不会像过往一样,直接采取非理性的暴力行为,而转用暂时离开或先找社工谈一谈的方式来调节缓和自己情绪。
此外,在关系相处上也愿意开放一些弹性,即可允许某些特殊的日子如端午节或春节等,小美可将自己的家人放在第一优先考量,暂时不用顾虑阿南,而让小美损失与家人相处的机会。因着阿南于关系中态度的转变,小美也开始愿意在相处关系上开放一些弹性,例如:主动于两人的关系里,增加一些言语对于阿南的称赞或是肢体上的亲密互动。(推荐阅读:爱情需要沟通,而不是什么都不说)
亲密关系中彼此差异不成问题 ? 双方处理差异的不良方式才会造成问题人是情感的动物,无论爱与被爱都是人类最初也是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人从一生下来,就被身边的人以他们所认为最好的方式爱着,且在被爱的同时,无形中也学习到如何去爱。
这些「爱」在初衷和本质是没错的,但内容和方式是否真为「被爱」的人所要的,就不得而知。过往因为我们受限于能力和求生存的目的,纵使接受到的「爱」并非是我们所要,仍会碍于形势所迫而将它收下,进而在无形中建构了我们对于「何谓爱」的认知和观点。
就如同文中的阿南和小美一样,因过往生活经验迥然不同,而形塑了他们对于「爱」全然不同的看法,以致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中,经常带着自己主观认定的爱与对方相处和互动,导致虽立意都是为了对方好,却因给予方式并非对方所要,而让这样的「爱」变成彼此伤害的来源。
然于过程中,若有人可适时介入并协助他们澄清和理解彼此的差异,其实是可以导正和缓解这些以爱为名的伤害,进而重新建立属于彼此都能接受的「爱的方式」。
(本文作者为旭立文教基金会社会工作师王孝予 、咨商心理师赵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