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马家禹村?或者禹村。这里有什么传说就是大禹治水经过的地方禹村,老师要我们写一篇作文关于我们

汾河发源于宁武管涔山麓,穿越太原盆地,一路奔腾而来。在灵石境内穿中而过形成狭谷,古称雀鼠谷。郦道元《水经注》云:“汾河南过冠爵津,俗谓之雀鼠谷。”冠爵津指汾水进入灵石境内,北起冷泉关之始,南至南关流出而终的这段河流。它蜿蜒绵长80余里,从两岸狭长的山谷中穿流而过,其狭窄程度,因用只可“下窜地鼠,上过飞雀”来形容,故名雀鼠谷。其中夏门至南关之间河道更为狭窄。最狭处仅数十米,汾水在此切穿山岩,奔流向南。此一处即是三湾口。

三湾口周围的村庄,夏门、王禹和坛镇,今日已在成为繁华与热闹的集镇,却掩盖不了昔日的沧桑,它们虽然默默无语,可我们却能聆听出一段流传千古、激励后人的大禹治水的传说。

禹村,相传大禹治水时居住于此。大禹治水有功于民,被百姓拥戴为王,尊奉为神,故大禹亦有王禹、神禹之称。后人为纪念大禹取名此地为王禹村。据《王禹村志》记载,早年,村里有禹庙,供百姓祭祀。庙虽今已无存,但大禹治水故事仍在这一带百姓中传颂。

坛镇是大禹治水时,祭礼天地,堆土筑坛的地方,治水成功后,后人将筑坛处称为坛镇。天坛所在的地方称为前坛村,地坛所在的地方称为后坛村。来往二坛之间,经过的山沟为沟村,坛迹早已无存,文化烙印一直流存至今。

夏门原名禹门村,大禹治水时,在此将两山之间凿为门状口子的地方。改名后的禹门村,无论字意与门状之形给人的感觉更为名副其实,夏门即“大门”。因为夏字在《辞海》里讲另解为“大”,清代名人曾作诗赞美此处胜景曰:“两山俨一门,开辟自神禹”。

三湾口的得名,按当地百姓说,是因汾河在此上游有三次弯曲而来,一湾在两渡、二湾过县城、三湾到夏门。此三湾在县境内汾河整体的弯曲程度虽然只是个小湾。但足可看出古代先民择“河墺”而居的风水智慧。

当你打开灵石地图,审视穿中而过的汾河时,就会惊讶地发现这段形状犹如一条S曲线,把灵石地形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有韩信岭,西部有秦王岭。秦王李世民与韩信都是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一个英武、雄才大略,如乾之阳刚;一个柔顺,智足多谋,似坤之阴柔。以其二位名声命名的山峰,让人感到灵石山川地貌有“山运乾坤”的气魄。

“后天八卦图”的方位,东为震,属阳;西为兑,属阴,据此东部为阳,西部为阴,且韩信岭在东,是阳中有阴,秦王岭在西,是阴中有阳。则秦王岭与韩信岭就是太极图中阴阳鱼眼。这样,呈“S”形曲线穿中而过的汾河水绘出了灵石地理版图“水舞太极”的灵动。

今天,三湾口的过去已成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永不忘却的记忆。正是三湾口的打通,免于灵石的地下宝藏淹没在泽国水中。如今的灵石,黑白二色,让人们印象倍感深刻。黑者,煤炭;白者,石膏。其实,灵石矿产资源丰富,得天独厚,何止两色。它有红色的铁矿,黄色的硫磺,绿色的矾土。可谓五色俱全。当然,还有各种有色金属和稀有矿藏,多达30余种,且储量大,品位高,故灵石有“矿藏之乡”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