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混沌app的看法

一市场

1 宏观

都属于知识付费,和得到,樊登读书会一样的,是否真的有用,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去筛选,现在各种知识,我的脑细胞已经不够用了。

混沌18-19年是最火的时候,感觉现在到红海了,能宣传的都宣传了,都是铁粉了,身边的朋友不怎么聊了?是不新鲜了么?还是没有新的血液,也就是混沌的主题是创新每年都讲,换了一波又一波的案例,每次听还是很受触动。

2 微观

课程的差异度不大,从18年开始的书还是那几本,中欧的古天乐和吴彦祖的理论体系,李老师过来过去还是那些话,每年只是加了一些热点案例,我们只能当知识点,新闻来听了,所有的课一般都多少有些吹牛的成分,和电影的预告片的道理是一样,慢慢的我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3 用户特性

里面很多教育行业人,来混沌是学新的教育模式,我记得参加过一次线下的讲座,出国留学,搞培训的好几个,都是学模式的,也算来学创新的吧,然后就是大企业家门,感觉和白领,打工仔,大学生关系不大。

4 未来市场看好

中国之大,市场洗牌下来付费就这么几家,培训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项目,社会发展太快了,我们的思维和创新需要刺激,这就是那些刺激线。

5 产品评分

如果给产品打分的话最多5分,满分10分,因为参与感太少,老感觉干巴巴的,不是黑混沌app,而是真实的感受,整体感觉就是一个教别人创新的公司,自己没多少创新,创新的课程和活动都没得到多,我最早听吴晓波频道,太教条了,现在也蛮活波的,还去线下听讲座,后来是得到的铁杆会员,得到的玩法一个接一个,再后来听混沌,樊登。

二定位

1 老师?还是咨询师?

?我一直在想这算老师了,填鸭式的输出方法论了,还是为学院提供知识咨询服务了?赋能给用户的力量是啥?

如果是学校?但是商学院是服务商,感觉还是在归纳知识的输出,我们听了知识信息差少了,好想没多大的变化,应该是我的格局低,不是企业家吧。

2 学校还是快餐厅

从用户价值所得中得到回报,还是从定量服务,有限的服务中得到汇报了,学校是系统性的学习,这里是快餐式的获取知识点,如果是快餐店那就是要当好服务员,服务核心是满足需求,那么首先要调研需求?

几个明星不够的,只有通识教育才会推动社会,更多的人只是变成自己的东西,

课程都是火种,点燃大家的创新的思路,不是一部分先富,在带动,知识有可能可以,创新不可以,每个时间段都要有创新。

3 ?盈利模式

课程的付费,没哟从用户的价值中得到汇报,很多创新没啥用,人们就不去创新了,创新要变现,我们在追问我们为啥创新这么少的时候,多思考,是个人,环境,还是制度,创造创新的土壤,解决本质的问题。

盈利还没有从付费的模式出来,只上课,至于后续的跟进,批改作业都没有,一个商学院的老师都是资源中介,朋友圈经常发对接的资源,这点混沌也没有。

4 核心

用户得到了什么价值,一套方法论和一些知识点么?核心是用户的价值提成,他去学创新,回来得到东西,学到的东西变现,更多的案例都是个体,没有汇总的平均值,不客观,都是广告,自制力,悟性低的人有上当的感觉

创新:高层,中层,执行层,从中都得到信息

变现,实践应用,我们所学的理论和实践还是脱节的

三老师和课程

1 老师

里面很多老是普遍年龄大,很有说教的味道,王东岳开过公司,所以讲的东西和和管理,运营比较务实,也比较客观,哲学和管理想通的地方说了出来,而且追溯的都是最原始的东西,传统的学院派很多都是理想国,因为从毕业就在体制内,寒暑假应该去企业实习的,很多时候想象的说,和做是2回事,没有理论谈不上实践, 但是没有实践的反馈那就是屠龙术。

老师要知道自己说的都是理论,而且是傍观者,不能一点带全,一个公司的经营是复杂的,不能靠几点就成为大公司,和团队,地理环境,人文,政商关系,时代需求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只是讲成功,牛逼的一面,忽略时代,运气,包括中层,执行层的努力,那就是成功学,难听点就是宗教,信了我这个就可以 包治百病,就可以发大财。

作为一个傍观者,观棋者来说你比新闻记者更加客观,不要用你的理论去套人家的成功的企业,成果之前也没用你的理论指导,指导了那也是人家的实践,你的思考和人家的思考之间还有些差距,

人家的小白鼠和你的小白鼠也不一样,凡是知识都是通俗学科,不要有安利的成分, 受众择优而接受,企业的案例可以讲,当故事激励可以,八卦也行,但是别说的可以复制,每个细胞体都不一样,而且有些上不了台面的人家也不会和你讲

不要把自己变成导师,当成服务员,客户来在天南地北不同,诉求点不同,你的菜单是固定的,除了吃课程,还有就是隔壁桌的人是否可以合作?

张五常的经济学很接地气,见一斑而知全貌,反应底层生活中常用的逻辑,现在那个大学的教授愿意去做卖橘子,西瓜,卖书也行啊,教育都是基础的科普,和上高中,大学区别有,但是不要想着很大,薛兆丰也在用这一套,经济学不在高上大,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只能关注到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东西,而且是熟悉的东西,菜市场经济学就出来了,其实弄的还是有些花俏,那个菜市场能搞成他们那个样子,只是科普了下民间智慧,约定俗成的东西,被他用及经济学翻译了一遍

复旦的几个牛逼的经济学老是都是理工科出生,讲的我喜欢听,就是很有逻辑性,没有人文,文化等其他的因素,就是相互的逻辑关系,而且说经济学是个技术活,emba的人智商都在线,领会试的微笑,点头,当然我也是,中间还穿插着特朗普和八卦,货币和政策被解读的很简单,所以大家皆大欢喜。

出了教室,细细想想,国家的政策关联宏观,微观,政治,社会等因为,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决策层不至于发个政策变动那么难,

我当时在想,我靠,你这么牛,智库应该有你的份,吐槽是政治正确,就像我们吐槽公司一样,而且告诉我们不要录音和拍照,其实大可不必,转播不出去,就你的那点影响力和思想分量出了教室 几个小时就忘记了,我最多给媳妇说下,同事说下,效果都不好,我没有老师会说,大家也不愿意听,2小时的课程,老是铺垫了1个半小时,最后那些吐槽不用于别人,老师常年教课,活跃气氛很在行,你给媳妇和同事闲聊都起不到当时那种效果,所以我现在也想不起来几节金融课是啥,和我没多大关系,连公司的财务都算不上有关系。

体制内的老师都是好学生,通俗点就是秀才,但凡有点社会能力,发挥聪明才智,赚的比老是要多,就不去当老师了,外国的电影有些老师多元,有些监狱出来都可以去当老师,而且可以进进出出,企业家很多,多元,中国就是铁饭碗,大学毕业后当了老是就和社会脱节了。

2 课程

基础教育的重点是灌输,然后做题,题目中开放性创新也少,现在好点,有很多创新的小组,夏令营, 在小学,初中创新高峰,是异想天开的,不知道落地,对事物理解的朦胧期, 高中和大学创新已经开始考虑实用了,普遍的考核点是 你的分数

即使在科技公司的kpi中 创新量都是加分项,占比不到20%,创新多了思想多了不好管理,创新也多半是个体发生,创新也没有法律的保护。

3 ?课程不幽默

网上很多老师,新东方的老是都和罗永浩一样,都是段子手,学院里面的教育其实还是比较古板的,知识是严肃,但是需要举一反三,要么信息就会减少,接受的信息量多的时候,传达不足。

4 定价

定价是按照自己预想的成本定价,一刀切,没有按照价值定价,市场客户数量的概率,未来都是按照价值收费的这种满意度的最高的,比如在寺庙的算命先生,都是我说了你看着给,有用就多给点,没用不用给,大家满意度都高,而且收入也高。

5 没有后续跟进,反馈

学习是个漫长,长期的过程,课上完才过一半,后续的跟进才是另一半。而且每家公司,每个人的职位,思考点都不一样,市场中一些6人的小课受欢迎,那些管理学的一学就是好几年。

四功能点建议

1课程中的问题实验调研(做实验)

很多决策都需要调研数据的,可以发布一些评测,大家填写,等于作业,你的用户就是财富,有些企业得到一些高质量用户的评测的话就可以合作,写了作业赚点分数听其他课。企业也得到了市场的反馈,得到用户的意识形态后迭代产品

开放试用会员,不是新用户也可以开发,多少钱都可以打赏,

创新年轻化,混沌的证书在招聘中有关联该多好。

知乎的问答模式也可以借鉴,每天选一位学员,针对他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出方案,后续还可以留言视频,文字,语音。

这样就把课上的东西搬到实践中了,持续的跟进中,学员才得到长期主义的帮助。

2混沌每个市区,分群运营

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所处的行业,区域,班级,地域分,行业分,也可以选择混搭。

需要有人在维护,举办帮助项目,就像樊登书店一样,有线下聚会看书,聚会的地方,我看有些就是一些小区门口,还有给小孩子玩的空间。

3 创新少

公司的创新很少,创新需要大量建议,idea,90%的都是错误的,领导没有耐心,包容性,容错率都很低,用自己的只是框架去否定和框定你,都会看做不务正业,找事,主动做的创新都被否定

听话的员工好管理,和我们现在教育小孩的一样, 乖, 你要听话,反之就是不听话,我觉得创新不要触发法律,道德等创新都挺好,任何创新不应该被否定,很多创新在领导看来是挑战权威,不符合常规,觉得麻烦了他们,就会不耐烦的处理,语言暴力,大声吼叫等等冷处理。

真的应该建设父母怎么教儿子创新的课程,完了才会明白创新的环境,而不是只看到创新会有什么结果,

创新可以有道,有术,有公式等,但是真正的大的创新都不是套路出来的,有个讨论让创新变成批量化生产也不错。

老师应虽然他们很没有名气,现在啥都讲究名气,品牌的时刻,每次的活动也让普通的学院分享自己的故事,少些成功学,多少跳坑经验,大部分人的故事,人们的心声。

4 年轻人分享

建设创新idea专区,创新者自己发布视频和成果,基层的故事,发挥企业的力量是中层,基层,头部只是领头羊,领头羊的创新有时候是好事,但是偏激了就比较危险。

企业的创新的力量不足,中层创新最好,相互衔接,底层是原动力,考虑的比较单一,单一的老是讲课 都是统一化的,推动社会的是多元的跨界思考。

让年轻人分享,有可比较性,老是成功老板,出了多个粉丝,打个广告,对受众的影响和帮助都不是很大,视频分享区按照点赞的最新排列,或者有一些专题,类似脱口秀的做法。

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文档和视频都可以分享。产品创新区打分,有些创新打分,打分的学习,创新的人得到反馈,创新是融合,吸引更多的人才

创新向善,教育派,保守派,管理层,国企管理,管理制度落后,但是私企逐利,不择手段,需要平衡之间的驱利关系。

5 设立创新节

每年有创新大赛,评选一些创新的项目

五故事分享

老板去中欧回来后经常制作融资ppt,一看就是中欧的作业,其他人都是片面的了解,理想化的模拟融资,但是实际你的市场和未来是客户的价值,后来复旦的经济学老师也是个拍脑门的人,说你的企业和这个app还没客户,就说你估值5个亿。腾讯的同学说投资两千万,最后一分钱都没有,搞的很多功能都是给投资者看的,这些数据的手机需要用户操作很多,给客户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客户要的功能排在后面了。

所以我对创新和战略思考很多,仰望天空也要脚踏实地,小碎步加方向,而不是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