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在近现代革命和建设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调查和分析

岫岩农民起义 清同治二年(1863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徐五(徐中理)、刘锦凯、刘访等聚集千余人,以大孤山为根据地,武装抗清,打死勒捐增税、欺压民众的官吏多人。岫岩城守尉奕榕率兵进行围剿。农民起义军转移到附近海岛,继续抗争,粉碎清军围剿,坚持抗清斗争达三年之久,直至同治六年,清盛京(后称奉天)将军都兴阿增派安定、色楞额、沙克都林(伦)扎布三个都统率领众兵分路围剿,起义军寡不敌众, 被驱散到各地。同治五年7月,以王作福、翟永亮为首的一支三四百人的农民起义军夺取大孤山之后,又转战在西山坡、龙王庙、大东沟一带抗击清军。并有以于正潞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龙王庙进行呼应,***同抗清,使得许多清军头目被革职。后来,清军靠人海战术,才将起义军驱散。同治八年8月和同治十年10月,先后有丛俊茂、赵日先率领的起义军刀伤岫岩厅通判英斌和李汶生。 

日军侵占海城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8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中日甲午战争,日军兵分两路,左路从朝鲜新义州渡鸭绿江攻陷清军虎山前哨,先后占领安东(今丹东)、岫岩、凤凰城、草河口等许多辽东城镇;右路从大连花园口登陆,先后侵占金州、大连湾、旅顺口、普兰店、熊岳城、盖平等地。日军向北深入,于11月中旬确定了派第三师团攻占海城的作战计划。 12月9日,日军第一军三师团由日军陆军中将师团长桂太郎带领,从岫岩出发分左右两路向析木城进犯。右路军经大偏岭、王家堡子、中心台、潘家堡子进攻析木城东北;左路军经小偏岭、小孤山、二道河子,袭击析木城之南。当时清军丰升阿、聂桂林两军分别在北路迎敌,马金叙部队防守析木城。12月11日10时,南路清军在二道河子、龙凤峪与来犯之敌展开激战,将日军少佐参谋击成重伤。下午3时,日军大部队到达,清军寡不敌众,退出析木城。与此同时,清军北路在潘家堡子也被击败。当晚,清军退到海城县城。12月10日,日军侵占了析木城。12月13日,日军大队向海城发动进攻。海城虽然是军事交通重地,但清军防守的兵力十分薄弱,除丰升阿、聂桂林两部由析木城退回海城的兵力外,只有城东荞麦山、城西亮甲山设兵防守。9时,日军步兵在大炮火力支援下,对驻守荞麦山清军发起进攻,清军以三门连射炮还击,但因炮火不及,退入城中。日军分两路由南门、东门攻入城内。清军丰升阿、聂桂林两部无力抵抗,弃城向牛庄、辽阳退去。12月13日中午,日军完全占领海城。 

海城义和团运动 鸦片战争以后,以反对帝国主义为宗旨的义和团运动遍及全国,波及鞍山地区,鞍山城区、海城、台安、岫岩义和团运动兴起,海城最为壮观。而海城县义和团运动最早兴起于牛庄。1900年6月,以牛庄人齐凤仙和西土台人张某为首,分别号称“岳元帅 ”(岳飞)、“杨元帅”(杨延昭)组织“神拳营”、“红灯照”,一时间发展到三四百人,男练神拳,女练红灯照,这时,海城全县发展到千余人。 农历六月初十,当盛京(今沈阳)教堂被义和团烧毁的消息传来时,牛庄义和团200余人,在“岳元帅”带领下、活捉和砍死作恶多端的法国传教士大司泽,放火焚毁教堂,不久,义和团活动中心移到海城,拆毁了沙俄修筑的中东铁路、火烧海城车站。六月十九日(公历7月15日),沙俄发兵进攻海城,义和团配合清军还击。迫敌溃退,义和团乘胜追击到大石桥。后来,沙俄增兵,将海城义和团镇压,义和团勇士英勇就义。清政府卑躬屈膝,与洋人签署了天主教案交涉案,重修牛庄天主教堂 。并为法国传教士大司泽立碑,成为中华民族一大耻辱。 

日俄鞍山大战 日俄战争是日俄两个强盗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侵略战争,这场长达两年的战争,一直在辽东进行,战火一直在旅大、营口、鞍山、辽阳地区蔓延,特别是辽阳会战,这是继旅顺口攻坚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战役,就是在鞍辽交界地区进行的,日俄鞍山地区大战,1904年8月27日日军第二军、第四军与俄军西伯亚第一军团、第二军团、第四军团交战于今千山区的上石桥子、下石桥子 、汤岗子和今海城市的四方台一线。8月28日,日本西起刘二堡、南沙河、判甲炉、石灰窑、响山子、四方台、小岭子、栗子园、石嘴子至英守堡一线。 这场历时19天的大战,给鞍山和辽阳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凡是日俄侵略军经过的地方,这帮强盗野兽见房就烧,见人就杀,见物就抢,见钱就劫,见女就奸,无恶不作,日俄双方对抓来的俘虏,优厚款待,及时释放,而把中国人抓去之后,却严刑拷打杀害 。在日俄辽阳会战中,有几百个富饶村屯被摧毁,树木被砍光,猪、鸡牛、羊全部抢光,杀尽辽阳鞍山不下三万余人的难民,无家可归,恐惶不安地逃往奉天城,侵略者犯下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鞍山工人罢工 日伪统治下的资本家不顾工人的死活,残酷剥削工人,引起工人罢工。1921年4月,鞍山制铁所发电厂的日本资本家压低工人工资引起80多名锅炉、推煤工人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答应工人要求后才复工。1922年3月8日,樱桃园采矿所600多名工人,抗议日本人和把头克扣工资,要求废除大把头制,罢工持续10天,日本人被迫给工人增加工资后复工。但不久,日方便派武装进驻,监视工人活动。 1923年4月1日,樱桃园采矿所140名工人因反对日本工头压迫,要求增加工资,罢工1天,当月23日,鞍山100多名人力车夫,为反对当局增加税举行罢工。1942年2月,鞍山昭和制钢所350多名中国工人,因反对搜身与体罚制度举行罢工斗争,迫使日本资本家登门挨户找工人上班,给工人道歉后,陆续复工。同月,鞍山昭和制钢所2000名中国工人,在工人张玉梅、李金山、杨国忠等人的组织下,为反对资力降低工人奖励金、福利金举行罢工。日本宪兵抓走工人代表,罢工仍继续坚持,直到资方满足工人的要求才复工。

第一个中***支部 鞍山地区第一个中国***产党的基层组织是1927年7月成立的中***台安支部。1927年3月,中***奉天特别支部派中***党员李焕章 (又名李郁阶)到台安县师范中学以英语教员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先后吸收该校教员黄吟秋(又名黄士逸)和第一小学校长张国威加入党组织。5月,上级党组织派王纯一(又名王心斋)到台安县黄沙坨小学任校长,负责地下党工作,李焕章调离。不久,党组织又派孙广英(又名孙润芝)到台安师范中学工作,为建立中***支部作好了组织准备。 1927年7月,根据中***中央北方区委会的指示,建立中国***产党台安支部。王纯一任书记,孙广英、黄吟秋为委员,党员4名。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提倡新文化运动,发展组织,掩护上级组织派来开展革命活动的同志。党支部设在黄沙坨小学。党支部逐步建立了***产主义青年团以及“读书会”、“文学研究会”等党的外围组织,培养发展了李述申、崔文仁、王润身、金秉坤(女)、刘惠普、吕兴周等6名党员。该支部隶属中***中央北方区委员会。 

辽南抗日义勇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海城为中心的辽南人民不甘忍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和亡国之苦,为拯救民族危亡,积极响应中国***产党抗日救国的号召,纷纷组织起武装抗日队伍。在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领导下,通称辽南义勇军。军团部也称总指挥部,驻海城县境九台子。设正副军团长(也称总指挥)和参谋长。辽南抗日义勇军自1931年10月兴起,到1932年末西征为止,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上千次,先后攻克营口、海城、台安、盘山、关门山、牛庄重要城镇,歼敌3000多人,俘虏日军少将指挥官成泽卫亮、关东军工兵司令久留大岛等重要军政人物,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军马。炸毁日军军列4次和敌机27架,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惊动了日军老巢,给人民极大的鼓舞。由于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辽南义勇军于1932年末撤出辽南,西征热河朱碌科休整,但是苗可秀、邓铁海、刘景文等人领导的抗日义勇军仍在岫岩山区与日军进行顽强的战斗。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执行天皇旨意,密令其守备队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沟附近的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命令关东军公然炮轰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占领东北首府沈阳城,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当时,东北军发电南京国民党政府请示,南京复电:“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事件扩大,绝对不抵抗。”当晚,驻鞍山的日本守备队第六大队,受令紧急开赴昌图、长春、哈尔滨并占领四洮线后返回鞍山,“讨伐”抗日武装。19日,日本鞍山警察署与在乡军人分会决定,立即征集千名青壮年,组成警防团。19日下午2时,驻海城的日军守备队率20名日侨持械进城,包围县公署、公安局,缴械绑架县知事,迫使投降.6时,县知事孙文敷被放回,通知各界团体,称上级秘密指示不抵抗,从而未放一枪激了械。同泽中学师生抢修战壕进行抵抗,后因敌强我弱,许多师生败逃关内。15日,伪满与日本签订了所谓的“日满协议书”。从此,关东军成了太上皇,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东北人民成了亡国奴。 

关门山伏击大捷 1932年12月上旬,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集日军多名中将的第二师团、天野少将的步行第十五旅团、独立守备队的主力及伪军、地方乡团***2万余兵力,兵分三路向辽南和辽东义勇军进行围剿,妄图将义勇军挤迫到大孤山一带聚歼。江南义勇军第十四路军司令刘景文,针对敌人的进犯路线,进行了周密的布阵设防,多次打击进犯岫岩之敌。 12月17日,日本参事官成泽直亮率500多日伪军,从辽阳城窜出,直奔岫岩城而来。18日拂晓,这股日伪军向关门山方向进犯,打头的伪军被义勇军分割包围,在义勇军政治攻势下,队长马树山当即率队投降。这时,日军吉川小队全部人马被义勇军包围在陈家堡子葫芦头沟(现在的大房身乡龙门村),凭借民房、院墙进行负隅顽抗。刘景文部第五旅旅长“双龙”李向荣,带领义勇军战士向敌人发起冲锋,与敌展开肉搏战,敌军伤亡惨重。李旅长中弹牺牲后,在其弟“双江”指挥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全歼日军吉川小分队,击毙日本山岸指挥官、吉川中尉和士兵100多人,击伤无数,俘虏日军参事官成泽直亮及日军士兵50余人。 500多名伪军全部缴械投降。缴获步枪500余支、机枪3挺、火炮2门、电台1部,及一批弹药和军需品。关门山伏击大捷之后,刘景文挥师南下,攻打岫岩城。 

鞍山实行市制 鞍山的历史很悠久,但是建立鞍山市却很晚。半个世纪以前,鞍山无市可言,旧堡北为辽阳县所辖,旧堡南隶属海城县。1937年12月1日,按照傀儡皇帝爱新觉罗·博仪颁发的403号“敕令”,鞍山实行市制,正式建立鞍山市,成立伪鞍山市公署,原“满铁鞍山附属地”地方事务所长三重野雄,摇身一变为鞍山市市长,成了骑在鞍山8.3万人头上的太上皇。当时鞍山市的辖区,包括鞍山、立山两个满铁附属地和与辽阳县接壤的南沙河、北沙河、前立山、后立山、八卦沟、长甸铺、大石头、后三家峪、柳西屯、八家子、南大路、北大路、南陶官等13个村屯。面积49.1平方公里,人口83514人。 建市的第二年制定了“鞍山都邑计划”,日本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大,到1939年10月,市区面积扩大到123.3平方公里,中国劳工也急剧增加,1943年全市人口达到30.6万人。鞍山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但蒙上了浓重的殖民主义色彩。日本人住在铁东,不仅居住条件好,还用上了电灯、煤气、自来水。而中国劳动人民却住在条件极差的工棚区里,只有解放后,鞍山市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劳动人民的生活才逐步改善,真正过上好日子。 

鞍山解放纪念日 1948年2月19日6时30分,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第六纵队***5个步兵师,辽南独立一师和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师等部队,在完成了对驻鞍山国民党军队包围的前提下,发起了总攻。六纵队十七、十八两个师从鞍山西部平原经刘二堡沿公路向市区猛烈扩展。9时许,该部五十四团由陶官屯突入市内南部,并向转盘街(今市府广场一带)进攻。四纵队十师由市区东北攻克高地和贮水池,逼进对炉山。四纵队十二师和辽南独立一师从市区东南两面向神社山(今烈士山)、伪市公署一带猛烈进攻。10时许, 敌军全部被压缩在鞍钢白楼、伪市公署转盘街、对炉山3个据点。攻城部队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分别攻下这3个据点。战斗到深夜12时结束,全歼国民党五十二军二十五师及矿警、地方保安团等总计1.3万多人,生俘敌师长胡晋生,国民党鞍山市长罗永年自杀身亡,缴获大批武器装备。从此,鞍山回到人民手中。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个日子,中***鞍山市委、鞍山市政府决定, 把“二·一九”作为鞍山解放纪念日。 

海城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海城、营口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中在北纬40°36',东经122°48',位于海城县岔沟公社西南北庙子一带,故称海城地震。震源深度为16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海城、营中一带人民财产受到了很大损失。南部大连,北部鞍山市区、辽阳市,西部锦州市都受到波及。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很大,北到黑龙江省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苏省的宿迁,西达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镇和陕西省的西安市,东线越出国境至朝鲜,有感半径达1000公里。有感范围,北至黑龙江海拉尔(现内蒙古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南抵安徽淮河流域,西到陕西黄土高原,东达日本,方圆2000余公里。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震区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远近所见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紫的闪光。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的粉红色光球。在海城、营口、盘锦一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震前由于地震台、站做出了预报,县、公社、大队积极组织群众预防,使灾情降低到最低程度。海城县震灾损失金额约4亿元,死亡1020人,伤16933人。强烈地震发生后,中***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及辽宁省委、辽宁省革委会、鞍山市委、鞍山市革委会立即发来了慰问电和慰问,鼓励灾区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战胜困难,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