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羊鼓舞的历史变迁
相传在很早的年代,每到天旱缺雨季节,在今菏泽、鄄城、郓城一带,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求雨活动,作为祭祀仪式中的重要内容,也就是最后一项:跳“商羊鼓舞”。 商羊,是传说中古代的一种鸟。每当天将下雨前,商羊便从高山树林中飞集出来,边戏耍边啄食,进行各种蹦跳活动,直至降雨方散。天长日久,人们发现了这一规律,只要商羊聚集活动,便断定天快要下雨落,商羊鸟聚集活动遂成为古代先民们判断下雨的征兆。但是后来,无论遇到多大的旱情,商羊再也不出来了,人们忧心如焚,求雨心切,就以人扮成商羊,进行祭祀祈雨活动。 对于上古时期祈雨仪式中的一足之鸟‘商羊’,一足之兽‘夔’有鼓、响板、夔臀骨伴舞,今日已无法详考。《中国舞蹈大辞典》中对近世祈雨仪式中的商羊鼓舞曾有简要描述:“商羊舞,民间舞蹈,流传于山东鄄城县。一种求雨的仪式舞蹈。传说夏、商时,这里就用此舞求雨。旧时,每逢久旱无雨,当地人民就要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参加者(妇女不准参加)皆赤背光脚挂铃铛,头戴柳条圈。求雨队伍以锣鼓开道,后面依次为:旗羽伞扇仪仗队,商羊鼓舞舞蹈队,关公像(泥塑)放在八仙桌上,由四人抬,桌腿捆着两名赤背的老光棍汉,象征“旱魃鬼”已被降服了。队伍出发后,先在周围各村巡游祈雨,而后去三皇庙前举行祭祀仪式,并跳商羊鼓舞娱神。回村后把关公像放在烈日下暴晒,连晒三天,如果晒出汗,就预示下雨,没雨也就此罢休。” 舞队16名赤背光脚男少年组成,每人各执一付细长夹板(两板一端相连,另一端左长右短,双手握击,亦称“阴阳板”,传说能“调和阴阳,疏通上下”,故用于祈雨)。边舞边击,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但是幅度大,跳跃性强,粗犷彪悍。队形有“二龙吐须”、“串麻花”、“蹩铁索喾”、“推背图”、“八卦图”、“八卦阵”、“里罗城”、“外囖城”、“剪子毂”、“盘石阵”“大观阵”等等复杂场面。夹板及鼓骨既是舞蹈道具又是伴奏乐器。 显而易见,近世的祭祀求雨仪式与殷商时期,甚至与秦汉时期的仪式都有所不同。祭祀仪式中,人们所抬关公像,殷商、秦汉包括三国之前肯定是没有的,这说明古代祭祀仪式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同样,所跳商羊鼓舞,在承袭了古代商羊舞蹈的基本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上,必然也会有所发展变化。这也是一切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解放后,几近绝迹的商羊鼓舞得到重新挖掘、整理,剔除了其宗教迷信的内容,祭祀求雨活动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废弃。商羊鼓舞,这一流传了几千年的祭祀求雨舞蹈,一变而为汉族劳动人民在庆祝胜利和欢度佳节时的民间娱乐活动,与竹马、花船、高跷、抬搁、撅老四、哈哒官、串心官、担经、麒麟舞、大毛人、蹦老吉、调虎、揽老骆、等汉族民俗艺术形式穿插同场演出,并被搬上舞台搬上屏幕。商羊鼓舞,作为几千年的祭祀求雨舞蹈从通神、敬神、娱神到自娱(群众性舞蹈)、娱人(表演性舞蹈)的发展变化,恰好反映了宗教祭祀舞蹈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成为典型的古代祭祀求雨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