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别人比自己惨就不那么痛苦了,是什么心理?为什么?

1 产生某种优越感或者得到了安慰

这就好像,自己虽然考了59分,但有人只考了30分。或者,就像是,我们抱怨自己没有鞋子,却看到别人没有脚。

2 自己的痛苦被理解、被看到、被接纳

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比自己更惨的人,也是一面镜子,而且,由于更惨,这么镜子照出了自己全部的痛苦。这就等于,自己的痛苦被理解了,被看见了,也被容纳了。

痛苦的本质,是对于真相的拒绝和对抗。任何事情造成的痛苦,当你真正接纳的那一刻,痛苦程度就会降低。

3 转移了注意力

当我们看到别人比自己更惨时,实际上是把原本用于关注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别人身上。不再去想令自己痛苦的事情,就会感觉好受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你感觉好受些,但其实,痛苦并没有真正减少,而是压抑到潜意识去了。

所以,如果养成了通过这种方式降低痛苦的习惯,其实是弊大于利的。它让你回避了痛苦,但没有消除导致痛苦的根源,阻挡了你主动寻求正向的解决之道。

就像是你受了伤,伤口感染了,你没有去消毒,吃消炎药,而是吃止疼药。虽然暂时缓解了疼痛,但有可能耽误治疗,有害于伤口的真正康复。

面对自己的惨,以及这种惨导致的痛苦,最好的方式是直面这种痛苦。

也就是,不逃避,面对现实。承认事情已经发生了,然后去寻求解决方案。

最重要的,不是让伤口暂时别疼了,而是,想办法,让自己的”伤口“,慢慢好起来。

直面痛苦并不容易,却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人一辈子不好容易,总是在矛盾中生话,有时运气不好时,天灾人祸的事也降临在身上。碰到了一些不顺心的事,心里自然感到痛苦不堪。这种痛苦无法解脱,死死地纠结在脑海中,仍从别人怎样劝告,似听非常也无法消失。自己想尽千方百计想其它的事,干其它的活来充淡,也无济于事。为什么看到别人太惨了自己不那么痛苦了呢?道理很简单,一下子把思想专注到别人身上去了,对自己的痛苦忘记了,注意力没集中,自然也没有那么痛苦了。这种心态叫做转移心态,不是幸突乐祸。一刹那间更惨重的事震动了脑海,使自已清醒了,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是无法避免的,只有面对,这样才能把自己从困进中解救出来。

看到别人比自己惨就不那么痛苦了,是什么心理?为什么?

从世俗看此问题,如果两人不相干,远日无仇,近日无冤。都会有恻隐之心。更有同情心理,看到别人惨不忍睹。就幸灾乐祸。这种人少之又少,属于无情无义之辈。有情有义之人,看到别人惨兮兮的,也会心存怜悯,联系自己状况,也同是天涯沦落人!互相鼓励珍惜了!都有同命相怜之心!

至于谈到墨菲定律,我个人认为与此情境搭不上边吧?

墨菲定律;如果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其内涵就是如果事情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谢谢!

我举一个很实际的例子,并做一个详细的解释。有一个同事,30多岁,在单位整天抱怨自己的处境,这不好那不好,命运为何如此不公等等。她总是围绕这几个话题谈自己有多惨:1、没钱。房贷压力大,想买些化妆品还要等发工资,想买件大衣还要等双11,孩子报辅导班开销又大。2、家庭不幸福。老公总是不关心她,看人家老公一年能挣多少钱,自己老公不上进。3、工作。领导又让加班,总是重复改稿子,也没机会领奖金。她总是没人比自己惨了。

但她听说,谁家老公赌钱输了几十万,心情能好上一整天;她最喜欢去打听别人家的八卦,谁家又闹矛盾闹离婚了,谁家婆媳之间产生分歧了,谁今天又被领导骂了,谁评个奖没评上等等,也总爱发表自己的意见。

的确,在看到别人比自己更惨时,虽有些幸灾乐祸的嫌疑,但确实能降低自己的痛苦。因为,你和他在某件事上出现了***情,他分担了一部分你对痛苦的体验,他越惨,分担越多。 这种思维方式能压抑我们真实的情绪感受,弱化情绪体验。 当你看到更惨的事情时,你对于“惨”的参考系发生了变化,等于说,更惨拉低了你对“惨”的判断的底线。 归根结底,“比惨”是我们同理心的一种表现,只不过是反向的。

但心理学家指出,这是一种危险的思维方式。英国心理学家Andrew Oswald发现,那些对生活感到不满的人,当他们生活在快乐的地方时,往往会感觉更加痛苦,更觉得被生活残酷对待。 所以,如果一直伴随“比惨”心理,你将无法接受比你过的好的人,你的幸福指数将大大降低。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惨,更好做法是倾诉、谈心、读书、看电影,用正向的同理心去同情和接纳,找到那些能触碰你心弦的话语、句子、画面等等。

每天分享心理感悟

留白心境

那就是恨人有,笑人无。我们的特色。虽然我们的祖先早有教诲:“临渊羡鱼,不若退而结网”,但是,因嫉妒而发奋好象是外国人的习惯——“你行,我比你更行!”“你拥有的我也设法拥有!”这是西方式嫉妒。

由嫉妒而生恨似乎是中国人的传统——“我不行,你也甭想行!”“我矮,你也别想比我高!”于是使绊子、放冷箭、传谣言、施咒语、告恶状,尽其“东方式嫉妒”之能事。不能接纳高人一等的智慧、深人一层的思想、快人一步的发展、骄人一头的业绩。它加剧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防范之意、猜疑之心、攻伐之举,离散的是心与心之间的温情向往、温暖关切、温馨交流,导致的是抹杀个性的管理、息事宁人的管教、一潭死水的 社会 。然而,中国人又是极易变化的,甚至是极会变幻的,一旦自己有了,又会掉转身来笑人无、笑人少、笑人迟。

哎,嫉妒虽无形,如果藏匿于身,必然导致一个人人满怀狐疑、个个互为敌手、处处草木皆兵,若想前途宽敞,必要摒弃这些错误问题,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由嫉妒而生恨似乎是中国人的传统——“我不行,你也甭想行!”“我矮,你也别想比我高!”于是使绊子、放冷箭、传谣言、施咒语、告恶状,尽其“东方式嫉妒”之能事。不能接纳高人一等的智慧、深人一层的思想、快人一步的发展、骄人一头的业绩。它加剧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防范之意、猜疑之心、攻伐之举,离散的是心与心之间的温情向往、温暖关切、温馨交流,导致的是抹杀个性的管理、息事宁人的管教、一潭死水的 社会 。然而,中国人又是极易变化的,甚至是极会变幻的,一旦自己有了,又会掉转身来笑人无、笑人少、笑人迟。

人的很多感受都是在比较之后产生的,每个人都有一种不自觉地跟他人比较的心理,比较有时候会让人感觉受伤,有时候也会使人感到心理平衡,你的问题所描述的属于后者。

看到别人惨的时候,在产生悲悯之心的同时自己内心也会暗自庆幸那个人不是自己,那一刻就感受到了心理上的某种平衡,因此痛苦的感觉就会减少。

其实同情别人和庆幸自己没那么糟糕,两者并不矛盾,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只是有时候如果看到别人惨自己不能够感同身受的时候,我们的超我(道德我)会不允许,会产生道德上的内疚感,觉得别人痛苦的时候自己似乎感受到窃喜是不应该的,事实上,你并不是因为他人痛苦多了自己就痛苦少了,而是和他人对比之后为自己没有遭遇同样的磨难而庆幸,或者说是他人的痛苦提醒了自己的幸福。

可能是在对比中找到了一点安慰!

觉得自己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找到幸运的感觉。

这是做妈妈做怪了。我当时没得准备?希望不是因为母慈,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手软了!要是在组织上惘憆。那么愿望上就会恍惚的话。就算结果一部分日本鬼子。你我也乐意不是。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