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京胡制作?

京胡音色和选材与制作方面的关系

喜欢拉京胡的人们总是对琴的音色特别关注。有些京胡的声音宽.亮,有荡音,有酥音,西皮宽亮,并瓷实,二黄柔和醇厚。不过好像包括制琴师在内,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京胡音色和选材与制作方面的关系。笔者拉琴多年,并细心琢磨其中的关联性,有些体会,与大家分享,不一定全对,然而可供大家参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吧。京胡通过摩擦琴弦,使琴弦振动,并将这个振动通过琴码传递给蛇皮,引起蛇皮振动,由此带动琴筒以及琴担子的***鸣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1.琴筒

笔者个人认为,琴筒对于发音的音色音量比担子重要,因为琴筒是京胡的主要***鸣器,担子起到次要***鸣作用。琴筒的直径和长度,大家一般都知道,在此就省略了。我想说的是 筒子要松,原因是京胡的整个频谱相对其他乐器比较窄,筒子过硬,其谐振点估计已经高于京胡的频率范围,因此起不了谐振,就出不了音。笔者曾经试过,有些筒子比较硬的琴 ,往往拉空弦的时候声音比较响,而一旦按下手指,声音立马变轻,反之,松一点的筒子就没有这个毛病。由此得出结论:硬筒子的谐振频率已经超出了京胡的范围,所以就不出 音了。辨别筒子的松或紧,可以把筒子从担子上卸下来,用轴子轻轻敲击,听声音。如果是硬筒子,敲击声会高并发木,没有一点空荡的感觉。犹如敲一块厚铁板。试想一下,如果你那一个壁厚4-6毫米的铁筒做琴筒,那是肯定不出音的。当然,筒子也不能太松,有些筒子敲击声是很闷,发卜卜的声音,那样的琴筒也不合用。比较好的是敲击时发出的声音 有一点点回音,出的音比较通透,就好。当然西皮可以高一些,二黄可以低一些。

告诉您一个方法,如果筒子比较硬,不出音,可以把筒子削薄一些,直至敲上去出音为止。筒壁厚度4-6毫米都可以,但不要薄过4毫米,否则筒子的强度降低了。最好是保持担子 到蒙皮一端的厚度在6毫米左右,琴担到筒尾的筒子壁厚可以薄一点。这样使担子和筒子的接触面更多一点,便于担子的***振。

有老师傅说,筒子要能够在一端涂上口水,从另一端吹气,口水会有反应才是好筒子。在此不论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至少说明一点,筒子要松。笔者由此想到,如果可以用很细 的激光,从筒子的一端与另一端打通许多非常小的激光小孔,模拟竹丝的分布,也许对发音有利。本人只是有这个想法,没有设备进行实际试验。

有的人先拿筒子用水煮,校园,然后用火或微波炉烤,收干。我认为这个方法不可取。因为用水一煮,其纤维膨胀放大,用火一烤,立刻收缩,里面的毛细孔容易被缩紧,不利于 发音。我认为水煮是可以的,这可以使一些溶于水的物质清除出去,以增加纤维的空隙,并且可以校园。然后,将筒子放到冰箱里速冻,那么筒子里的水分遇冷结冰,大家知道, 冰的体积比水大,由此就把毛细孔撑开了。然后把筒子拿出来自然解冻,慢慢阴干,每隔几天放到太阳下晒一晒,直至完全干透。这样的筒子会比较出音。

而琴筒短,声波折射率低——折射次数少,***鸣性能差,音色亢硬,不够柔美;琴筒长,声波折射率高——折射次数多,***鸣性能好,音色圆润柔美。

2.琴担

琴担是京胡的主体,品相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担子的品相。不过,品相好的琴不一定出好音,反正亦然。紫竹京胡分五节上两节按轴子,第三节挂千斤,这三节主要关系到琴的外观的协调,好看,对声音的关系不大。第四节实际上是决定千斤到琴码的距离,一般在110到125毫米之间,短的适合于西皮,长的适合于二黄,也有105毫米的,那是娃娃调的琴担,也有长过130毫米的,那是大二黄琴了。第五节是回音节,对声音的***鸣关系很大。原则上西皮琴这一节短些,二黄琴这一节长些。总体而言,这一节长些对发音有好处。至于 担子的总长,每一节的长度,其他文章里很多叙述了,在此就不再重复了。

京胡担子的质地要坚硬,也就是说竹子要老。老竹子的竹丝纤维比较粗,非纤维的糖份比较少,由此纤维腔中的空隙就比较多且大,比较易于振动发音。笔者发现,担子本身的谐 振频率相对于筒子比较低,质地松软的嫩担子,纤维细,比较软,纤维腔比较慎密,其谐振点往往低于京胡的频率,所以和筒子配合,起不了***鸣,出不了音。我相信这也就是我 们的前辈一定做过很多试验,才决定采用以紫竹,并且要老紫竹为代表的京胡。

担子,筒子要干透,通常要在避光通风的地方放上至少好几年时间,然后用火烤干才行。究其原因,是因为竹子的成分由纤维素,木质素,多糖类物质,蛋白质和脂肪构成。纯粹的水分容易蒸发干燥,但是多糖类物质,蛋白质和脂肪类的成为就不容易干燥了。这些物质的存在,堵塞了竹子纤维之间的毛细孔,使其不易感受到振动。所以如果有条件使担子 和筒子先进行水解,就可以大大缩短其阴干存放的时间,而且音色有很大的改善。至于如何进行水解,暂不在本文中涉及了。

担子的风口,一般处于筒子的水平中心位置。也有制琴师傅将风口开得比筒子的中心稍低,目的是为加长了第五节到风口的有效回音距离,使发音效果更好些。风口的尺寸大小一 般在25-29毫米长,3.5-5.5毫米宽。可以先开得小些,然后根据琴的出音效果再作调整。一般来说,风口比较宽,出音会宽一点,但也有可能会出空泛音,风口窄一些,声音会比 较瓷实些,但也有可能比较闷。总之,要根据具体的琴的不同,分别调整。也有制琴师傅将靠近蛇皮的那一端的风口开宽些,将另一端的风口开窄些,为的是让受到振动的空气多 一些进入到担子里,并使得流出的空气受到一点点压缩,使得担子更多一些***振,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聚音。这个和筒子直径的大头蒙皮一样的道理。

3.担子与筒子的配合

担子和筒子的配合是出不出音,出不出好音的关键。这里所指的配合,一是指担子与筒子的质地上的配合,二是指制作上的配合。担子和筒子的配合好坏,犹如夫妻的配合,好夫妻和谐美满,琴瑟齐鸣。不好的夫妻总是配合不当。笔者个人认为,从两者的质地配合而言,担子要硬,筒子要松,因为担子本身的固有谐振频率比较低,而筒子的固有谐振频率比较高。当然,担子要硬到什么程度,筒子要松到什么程度,全凭经验,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如果是硬碰硬,出音高亢,尖细,坚实,不宽亮,或者根本不出音。如果是松担子配 硬筒子,发音也是尖细,比较闷,不宽亮。如果是软担子配软筒子,音色也许还可以,但这声音传不远。家中房间里拉拉还可以,但不适合作为正式舞台或票房用琴。

从制作上而言,担子和筒子的配合要紧密,应以从筒子后面吹气,不漏气为好。最好将筒子和担子接触的那部分的筒子壁厚增加到6-7毫米,使得担子和筒子有更多的接触面积 。不过也不能够将担子抱得过紧,这个可能和小提琴的音柱的松紧要适度的道理是一样的。

担子和筒子的轴线应该有一些锐角,即蒙蛇皮的那一端的水平面应该和担子的轴线有一个锐角,这个锐角的大小,决定发出的声音的软硬。如果琴担和琴筒的角度比较接近90 度,即俗称“硬口”发音比较硬实,拉起来需要费点劲,比较适合花脸,老旦一类的唱腔伴奏,而琴担和琴筒的角度的角度比较小于90度,俗称“软口”发音比较松软,拉起来不 费劲,比较适合旦角戏的伴奏。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琴弦受到千斤的收拢压力,使其与蛇皮面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因此振动就受到了影响。出音最好的情况是琴弦与蛇皮面 平行,所以要调整琴筒与担子的角度。这个角度在制琴时就固定下来了,琴师在拉琴的过程中是没法再作调整的。有一个办法,就是靠垫高琴弦与筒子底部边缘接触的那一点高度 ,使琴弦和蛇皮面平行,同样对音质的改善有一定的效果。

千斤的位置

千斤的位置基本上置于胆子第三节的中部,或上移一个音的位置。其实千斤的位置涉及到琴弦的松紧度,一般又取决于担子第四节和第五节的长度的和,一般认为,第四节应 该在110-120毫米之间,短的适合于西皮琴,长的适合于二黄琴,不过这不很严格,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娃娃调的琴,第四节比110毫米还可再短些,大二黄的琴,第四节长 到130毫米也行。

其他如琴码和琴弦,由于可供选择的余地比较多,网上有不少的相关叙述,在此就不再重复了。总之,一把好京胡,既要品相好,又要声音好,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做 京胡的基本材料,担子和筒子,都取材于天然,可供人为加工的余地相对比较少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