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同源的理解
医易同源的理解是指医理与《易》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
医易同源
医易同源,医学领域术语,是指医理与《易》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具体是指“天人合一”属于易医学立论的基础。也就是无论是中医学亦或是易学,都是建立的“天人合一”基础之上,故曰医易同源。
类经图翼·医易:“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放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通之处,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两者同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故称医易同源。
知识拓展:
易学属于在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指导下研究万事万物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学问。自春秋以来,中国学术总于易学一体,由伏羲氏画卦,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
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而儒门之外。从易学发展史上看,先秦易学发展到形成了儒家易及术家易两支。
其後秦始皇焚书,易以卜筮之书独存,然易学至此盛极而衰。两支易学的这一总趋势,到先秦以下乃由隐而显:透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门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占断灾异之学,术数易的趋势明朗化。
易学的主要奠基人为伏羲、舜帝、周文王与孔子。易学通过厉麟似与景星学社最早为西方主流知识界所接受并产生实质影响。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