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上古中华的历史资料

你说的是原始社会的历史资料吧。

创世纪史

天、地从何而来?为何而生?人从何而来?为何而生?这些问题依旧困扰着今天身在迷中的我们。

关于天、地的起源,西方有上帝创造天、地和万物的说法,而中国则有着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宇宙是由一个叫盘古的神创造的。我们不妨称之为盘古宇宙。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盘古宇宙在开始产生时,就象一个人在母体里的胚胎一样”,只是一个微小的粒子。在混沌状态中,这个宇宙渐渐生成了, “宇宙中的层层物质组合成了层层的天和地,同时生成了层层天地之间的万物,包括象盘古一样的神与层层众生”,包括地球上的山川树木、鸟兽虫鱼等万物。

当地球上有了天地,有了万物之后,天上来了一些神,运用法力,开始仿造自己的样子造人。据说,中国人是由一个叫女娲的神造的。女娲是一位美丽的女神,根据史料,说她是人首蛇身。《太平御览》是如此描述女娲造人的。起初,女娲用黄土和水,依照自己的样子捏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做得太慢,就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泥浆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从上述描述不难看出,作为神的一员的女娲非是用人力而是在用法力造人。事实上,“神们是用神通在做,神也不需要用手去做的,而且人的身体的那个结构都是很复杂的,用手是没法捏的,用人的笨办法是不行的,所以神是用法力做的。”(《在大纽约地区法会的讲法和解法》)

中国人从此开始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不过,刚刚造出来的人没有对宇宙、生命和人世的一切的认识能力,也没有对大千世界变化的任何承受力,当然更没有成形的思想。

人神***处时期

为了丰富人们的技能,提高人们对宇宙地球和自然界的认识和应付的能力,天上又下来了一些神,教导人们掌握各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知识。

最先出现的神是有巢氏,他教导人们在树上用树枝树叶建造出简陋的篷盖,这就是原始的房屋了,至少可以躲避野兽和洪水。人们都向他学习,并且在建筑的技能上一天天进步着,后来人们把这种方法移到地面,也有同样的效能。

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三皇也是这样的神。关于三皇确指何人,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说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一说指伏羲、女娲、神农。不过,通行说法是指燧人、伏羲、神农。

为什么说燧人、伏羲、神农是天上的神下凡呢?根据史料记载,三人被尊称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而“氏”的原始意义是神祗之意。此外,三人皆有异象,皆聪明过人。相传燧人氏聪明异常。而伏羲的母亲叫华胥,因为在雷泽这个地方踩了大人的脚印而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了伏羲。伏羲的长相是人首蛇身,也有说是人首龙身,他智勇双全、力大无比。他自称“龙师” 并将龙作为华夏族的族徽──图腾,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大概就缘于此。关于神农氏,《春秋纬·元命苞》中说他是“人面龙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子,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出生三个时辰就会说话,五天以后就可以走,七天以后牙齿就长齐了。再者,从其三人那超越人类智慧的诸多行为看,非是刚刚造出来的人的智慧所可以企及的,一定是背负着教化人类使命而来到人间的神。

据史书记载,燧人氏先教会了人们钻木取火。他把天上最大的一个秘密泄漏给了人类,那就是“火”。火无所不在,但没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得到它。燧人氏教人从木头里把它钻出来。人类因为获得了火才吃到了熟食,身体才变得强壮,生活方式才呈现飞跃性的突破。这不禁让人们想起古希腊神话中关于普罗米修斯偷盗天火给人类的记载。

根据考古及史料判断,神祗伏羲的部落大约居住在现在的甘肃一带﹐今天甘肃天水市就有一座“伏羲卦台”。伏羲的使命是教导人们如何结网捕鱼﹑打猎﹑耕种﹐带领人们过上定居的生活;他还教人如何用火烹饪;他开始创造文字符号﹐以代替结绳记事。他又设立官员,管理人民,官员身上都画着一条龙,表示他们的身份;他还按照周天之数以及五行制作了乐器-瑶琴,按照凤凰的羽翼形状制作了乐器-箫,并创作《驾辨》之曲,这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他制定了严格的婚娶之礼,又制定夫妇制度,规定必须经过结婚仪式才可以生孩子,以使下一代得到父母很好的教养;他还确定了姓氏,自姓为风,从此,中国人开始有了姓氏。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伏羲还根据阴阳变化,创制了八卦。相传伏羲氏一天来到黄河边上,忽有龙马负图而出,继而得之以化八卦,后来黄帝据此“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所谓的“受龙图,画八卦”即缘于此。古称此图为“河图”,也称之为伏羲八卦,先天八卦,最原始版的易经。其特点为:以黑白环点示数、排列成图。即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据说,这河图是给人留下遵循上天旨意的方法,所以中国人常讲天象变化、天命难违,对天有无限的尊崇,天地变化之理就是所谓的“道”。而后周文王依据河图推演周易,易经由原始图像变成文字卦象,这就是所谓的周易、后天八卦。到了孔子时代,人离道更远了,才开始以文字注解易经,就是易经系辞传。即使是今天,许多人也十分好奇,为什么几个简单的卦象能有解释不了的预测能力。其实,这是一部上天给人传达讯息的经典,显然不是人类智慧能创造出来的。

这个时候,人类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件大事。《淮南子·览冥篇》、《论衡·谈天篇》记载当时有两位神祗***工氏和祝融氏,在不周山(神话中的仙山)上决斗。结果***工氏失败,就用他的头猛烈的撞向不周山,结果不周山被从中撞断。不周山是天和地之间的主要支柱,支柱折断,天庭立刻裂开一条巨缝。大地失去平衡,向东南急剧倾斜,洪水也从地底喷涌而出,一片汪洋。人类奔走呼号,无处可藏。神祗女娲不忍看到人类受苦,就采取山上的五色石头烧炼,炼好之后,用它把天上的裂缝补住。据说现在天际那些灿烂耀眼的红霞,就是女娲氏补上去的那些五色巨石。她又断了一只神龟的四只脚,当作四只支柱,重新把大地支起。因天裂而漏下来的大水,女娲则用芦草烧灰,把它吸干。苍天补好了,四方也正了,大水干竭,天地才算安定,只有善良的人们得以存活。我们必须感谢神祗女娲,感谢她不仅造了人,而且拯救了人类。

此后,人类继续繁衍生息。人类有了婚娶之礼后,人口开始繁殖。大家知道,远古时,老百姓都靠打猎为生,可是由于人口多了,禽兽渐渐不敷百姓吃用了。而且人类有了火,又学会了烹饪,需要更多的食物满足人们的需求,那么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一是不知道什么东西可以吃和什么东西不可以吃,一是对疾病不知道该如何治疗。另一位神祗神农的下凡则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神农氏为了找到一种可以食用的植物,以进行人工种植,于是出外采集各种花草果实,一一的放到口中咀嚼并一一吃下,藉以确定它们的性质功能。这种胡乱吃的结果,就是有时候一天之内他会中毒七十余次。幸而他非普通人类,没有被毒死。最后他终于找出那些可以吃和不可以吃的物种,以及哪些物种可以作为药物。其中上等药一百二十种,可以养生,食之延年益寿;中等药一百二十种,可以养性,食之补虚助气;下等药一百二十五种,可以治病。神农氏来到人世间为中国人建立起了相当完整的医药基础,后世几千年来中药的发展,事实上,都是建立在神农本草的基础上。因此,神农氏被尊为中国的医药之祖。此外,神农氏还创制了五弦琴,以此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他还发明了耒耜(leilv),并教百姓耕作。他还教人们制作陶器﹐用以吸水﹑运水,烧烤食物等。正是在神农时代,中华民族开始进入了农耕社会。

人类就这样在燧人、伏羲、神农三位神人的帮助下,生活质量开始有了提高,并开始具有了一定认识和应付自然的能力,有了基本的人类行为规范。稚嫩的人类就这样在神的呵护下,一步步的迈出了摇篮。从此,我们的先人从荒蛮转入了早期文明。从中国史上记载的三皇所经历的漫长岁月来看,在神造人之后,在中国显然经过一段人与神***处的岁月,神直接传授文化给人类。因而中国人对天有无限的敬崇,“敬天”不只是代表中国文化是个信神文化,更是个神传文化的表征与内涵同在的体现。

半神文化时期

*黄帝时代

到距今约五千年前,神州舞台出现了人类历史重要的一幕--黄帝时代的降临。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无比的尊敬。其实中国人“敬天法祖”的特性,除了与上古神传时代的人神***处有关之外,与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同祖先有着密切关系。黄帝之后有“绝天地通”的传说,即人神分隔,中华民族就在神传的文化基础上,从黄帝时代开启了以人为中心的、一幕幕璀璨的半神文化序幕。

早期的中国先民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这与其丰富的自然条件有关。后来才开始慢慢向南迁徙。当时各个部落都尊神农氏为天下***主,尊其为炎帝,并向其朝贡。其族群主要生活在黄河下游一带。相传在黄河流域生活的另外一个逐渐强大的部落是有熊氏的族落。有熊氏,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形象就异于常人,《春秋纬·元命苞》说他是 “龙须”,而且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有着清晰的判断力。后被推选为部族首领,称为黄帝。其族群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也就是今天河北涿鹿东南一带。

轩辕时代,炎帝的族落已经衰败。其他部族之间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却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黄帝开始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部族,各部族这才都来归从。但生活在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的九黎族的首领蚩尤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他为与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展开了一场大战,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救,与之结为联盟。黄帝统帅二个部落的族人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涿鹿大战”是中国远古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关于这一重大事件中的另一人物蚩尤,根据有关的文献,其形象是暴君和乱贼,是相当丑恶的。《尚书·吕刑》的记载为此类观点的代表:说蚩尤作乱,以酷刑杀戳统治苗民。不过,根据《龙鱼河图》的记载,蚩尤是一个有着怪异神力的神的形象。“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非常厉害。《述异记》也说:蚩尤“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等。所以黄帝也打不过他,只好去祈求上天神灵的帮助。根据《黄帝玄女战法》中的记述: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胜’。遂得战法焉。又《玄女兵法》中也说:“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可见蚩尤是很强大的对手,其力量与黄帝不相上下,黄帝只有求女神帮助才取得了胜利。从此次战争的记载可以看到蚩尤的神的形象,他不仅“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而且可以“靖风伯雨师大风雨”,还可以“作大雾,弥三日”,使黄帝令风后做指南车才战胜了他。可见,不仅蚩尤有神性,黄帝也有神力,可给风后等神下命令。

今天河北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黾足蛇首;主掌疫病,其俗遂立为祠。这说明在大战的涿鹿,冀州人长久的祭祀蚩尤神,其它地方如太原、朝鲜也祭蚩尤神。黄帝的形象也是如此,他们不只是历史人物,而且也是古史中的具有神的特征的形象。这也表明,人神同在的时期一直持续到了五帝时期仍未断绝。

黄帝大败蚩尤,并杀死了蚩尤后,炎黄两部落又发生了战争。起因是炎帝想进攻其他部落,从而导致其他部落都来归从黄帝。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各种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取得了胜利。从此,中原各部落皆尊黄帝为天下***主,即天子,取代了神农氏。天子的意义就是上天的爱子,赋天命行天道于人世。所以实际上,黄帝成为中国历史首位以武力、以兵征天下的形式臣服诸侯、统一了华夏族的帝王。《史记》称,黄帝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而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自承为“黄帝后裔”,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成为天下***主后,逐渐平定了天下。他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 yù,熏玉)部族,并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

黄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举贤能,封禅祭天,大治天下。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部落。他还常常祭祀鬼神山川,次数为自古以来最多。他还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贤臣治理民众。此外,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有节度的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

此外,黄帝还命臣民建屋室、种五谷、作衣裳、造舟车。在黄帝时代,文字、医学、算数、历法、乐器、陶器、蚕桑等各种发明相继出现。相传指南车就是黄帝发明的。因此,后世认为中华文明奠基于黄帝时代。

相传黄帝身边的一个叫仓颉的史官造了字。据说,仓颉的头上有四只眼睛,可以看见神明。他抬头可以看到奎星圜曲的形状,低头可以观察龟壳的纹理及飞禽走兽的足迹。仓颉广泛的收集世间众多美丽的图像,综合而成文字,被后人称作“上古文字”。据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天下粟,是因为仓颉造了文字,值得庆贺。那么鬼哭,则是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会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无太平日子,连鬼都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在历法上,黄帝用上天赐予的宝鼎,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师)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黄帝时代还发明了记日法,以记录日子的变化。《史记.五帝本记》说:“黄帝 …… 迎日推策”。“策”是一种小竹木片。迎来一次的日出,就移动一根竹木片。记日法的发明中,以天干记日法影响最为深远。所谓天干记日法,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逐日依次用一个字来标记一天。这个方法后来和地支结合成为干支记日法,它一直延续使用到现代,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极有特色的部分。

传说中国数学的创始者也是黄帝,最早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都是在黄帝时代发明的。例如汉代的一本数学著作《数术记遗》中说,是黄帝发明了数的记法和用法。也有的书中说,最早的算数是黄帝时代一个叫“隶首”的人创作的。

黄帝的正妃是西陵国的女儿嫘(léi,雷)祖。嫘祖发明了养蚕,并教给人们如何利用丝茧编织衣服。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尊嫘祖“先蚕”,即始蚕之神。嫘祖和黄帝的另一位妃子嫫(mo)母一起,帮助黄帝治理天下,相传二人皆有着高贵的品德。嫘祖在和黄帝巡视天下时,病逝于途中,黄帝谥嫘祖为“祖神”。

由于黄帝的贤德,万国安定,老百姓生活富足。史籍上说,黄帝在位的一百年中,中国没有贼盗殴斗,人们谦让和睦,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甚至虎豹不伤人,鸟兽虫蛾都受他的教化影响,是个“道行天下,人间天堂”的盛世典范,因此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还有着许多关于他求道的传说。司马迁在《史记》上说黄帝获宝鼎与神策,治世“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形容黄帝懂得顺天而治,知阴阳、生死变化之理,行道天下,是个修炼得道之人。相传他得法悟道后,治理国事同时炼丹求鼎、静心修炼。公元前二五九八年,黄帝在桥山山下,铸造了一个大鼎,当铸成那一瞬间,天忽然开了,降下一黄龙迎接他。黄帝与随身的宫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黄龙,白日升天,圆满功成。福分不足的群臣来的太迟,只能抓住龙须,结果龙须脱落,他们也掉下来了。这时候,万民百姓亲眼仰望这神圣壮观的一幕!这些没跟上的臣子与百姓,感恩怀念之余,把黄帝遗留下来的衣服,埋葬在桥山山下,即今天陕西黄陵县的黄帝衣冠冢。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对生命圆满的结束就是归天成神的原由。所以中国人对过世的祖先,也认为是另种形式的归天成神,祖先在天之灵能庇佑看护子孙,所以家家户户供奉自己祖先,同姓亲祖甚至建造祠堂***同祭祀,年节祭祀祖先,“敬天祭祖”就这样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从三皇到黄帝,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黄帝具有一定的神力,但他不再象神话时代的三皇般,以神祗的形式降世,而是以“治世的帝王”兼“得道的修炼人”出现于世,承接着神传文化与人本文化的交接。黄帝最后的圆满回归,表明人类可以通过修炼再回归于天,人与神之间连通的唯一管道就是“修炼”,天代表神的世界,人是神造的,来自于天,回归于天,“天人合一”的观念就这样根深蒂固的深植在中国人的内心中。

*颛顼和帝喾时代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嫘祖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部族首领,居住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部族首领,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升天后,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颛顼帝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教导百姓养殖各种牲畜,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址,往西到过流沙,往东到过蟠木。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没有不归服的。

颛顼帝生的儿子叫穷蝉。颛顼死后,玄嚣的孙子,颛顼的侄子高辛即位,这就是帝喾(ku)。

相传高辛生来就很有灵气,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身为帝王,他遍施恩泽于众人而不考虑自身。他高瞻远嘱,明察秋毫。他顺应上天的意旨,了解百姓之所急。他行仁德而不失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修养自身,道德高尚,天下无不归顺。他对收取的土地上的物产,一向节俭的使用;他行动合乎时宜,吃穿用度如士人同。他爱护并教化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岁时节气,恭敬的迎送日月的出落;他明识鬼神,慎重的加以事奉。

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下放勋。娶娵訾(jū zī,居资)氏的女儿,生下挚。帝喾死后,挚接替帝位。帝挚登位后,没有干出什幺政绩,于是放勋登位。这就是帝尧。

*帝尧时代

根据《春秋纬·元命苞》,尧出生时也有异像,称“尧眉八彩,是谓通明历象,日月旋玑玉衡”,就是说他有着八种颜色组成的眉毛,这象征他可以知天文,晓历法等。《春秋纬·合诚图》还说他的额角象太阳等。

尧继位后,象他的父亲一样,仁德如天,智能如神。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同老百姓一样﹐住茅房﹑吃糙米饭﹑喝野菜汤﹐夏天穿粗麻衣﹐冬天加块鹿皮。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个部落也都能和睦相处。他对老百姓关心备至﹐一点私心都没有。

象黄帝、颛顼、帝喾一样,帝尧命令臣子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的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恭敬的迎接日出,并详细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昼与黑夜一样长,朱雀七宿(xiù,秀)中的星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春之时。这时候,民众分散劳作,鸟兽生育交尾。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详细安排夏季的农活儿。夏至日,白昼最长,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夏之时。这时候,民众就居住在高处,鸟兽毛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恭敬的送太阳落下,有步骤的安排秋天的收获。秋分日,黑夜与白昼一样长,玄武七宿中的虚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秋之时。这时候,民众移居平地,鸟兽再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冬至日,白昼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mǎo,卯)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冬之时。这时候,民众进屋取暖,鸟兽长满细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

此外帝尧还告诫百官一定要各守其职,这样各种事情才会顺利进行。

帝尧在位期间,天下各族和睦相处,人人敬天畏地,重德律己。后来,帝尧老了,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丹朱继承帝位,认为他德行不够。他便问身边的臣子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向他推荐了鲧,尧认为他能力不够;后来四岳又推荐了虞舜。虞舜是个盲人的儿子。虽然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但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得很好,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这说明虞舜具有非凡的品行。

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以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舜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guī,规)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着担任司徒之职,谨慎的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人民也都遵从不违。尧又让他参与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变得有条不紊。又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宾客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更加认为他十分聪明,很有德行。便把他叫来,希望他现在就登临天子位。舜则推让说自己的德行还不够,不愿接受帝位。不过,在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文祖也就是尧的太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禅让”。后来,舜又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禅让”的传说在我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借孔子之口评论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大同”社会是我国古人追求的理想社会。“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说社会选拔贤能的人参与国家统治和管理,提倡诚实信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准则,建立“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理想社会。

尧将帝位禅让给舜后,因为年事已高,便让舜代理天子之政事,借以观察他做天子是否合乎天意。对于尧选贤继位的做法,孔子赞道﹕“大哉﹗尧之为君也。”说尧是一个以天下为公的楷模。

舜代尧治理国家后,通过观测北斗星,来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是否有异常,并举行临时仪式祭告上帝,用把祭品放在火上烧的仪式祭祀天地四时,用遥祭的仪式祭祀名山大川,又普遍的祭祀了各路神祗。他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种玉制符信,选择良月吉日,召见四岳和各州州牧,又颁发给他们。

舜还于当年二月去东方巡视,到泰山时,用烧柴的仪式祭祀东岳,用遥祭的仪式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接着,他召见东方各部落首领,协调校正四时节气、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统一音律和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修明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规定诸侯用五种圭壁、三种彩缯,卿大夫用羊羔、大雁二种动物,士用死雉作为朝见时的礼物,而五种圭璧,朝见典礼完毕以后仍还给各首领。

五月,舜又到到南方巡视;八月,到西方巡视;十一月,到北方巡视,所作所为都像起初到东方巡视时一样。回来后,告祭祖庙和父庙,并用一头牛作祭品。以后每五年巡视一次,在其间的四年中,各部落首领按时来京师朝见。舜向他们详细阐述治国之道,并根据业绩进行考察,根据功劳赐给车马衣服。

舜开始将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并疏浚河川。舜提倡审慎使用刑罚。规定根据正常的刑罚来执法,可用流放的方法宽减刺字、割鼻、断足、阉割、杀头五种刑罚,官府里治事用鞭子施刑,学府教育用戒尺惩罚,罚以黄金可用作赎罪。因灾害而造成过失的,予以赦免;怙恶不悛、坚持为害的要施以刑罚。

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过了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百姓悲伤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尧了解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配传给他天下,因此才姑且试着让给舜。让给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传给丹朱,天下人就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尧说:“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部落首领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舜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