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本什么样的书?外国人对这本书有什么看法?

今天《周易》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书?希望能帮到你。

有听众这样说:“我能用简单的语言和普通的对话解释这么难的书。大家能理解和理解的太多了。”张诚说,《周易》的点击率已经超过2300万。被用户评选为“好口碑”。让我们通过《易经》和《内经》的智慧认识一个更好的自己吧~

首先欢迎来到《易经》的精彩世界。

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离我们很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点都可能与《易经》密切相关。比如烟为0的时候我们怎么呼吸?我们呼吸吗?你可能会说,谁还不能呼吸?事实上,生命存在于一息之间。如何呼吸是个大学问题。

我们新的一年运气如何?

我们如何搭配我们的菜肴和饭菜?

我们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不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什么样的人适合交朋友谈恋爱?什么样的人不适合交朋友谈恋爱?在职场中,如何与不同的老板相处等。这些人生问题的命运,也许我们可以在一本书中找到答案,是《易经》。

是什么样的书?

为什么这么吸引人?我先说说我是怎么接触到这本书的。

我高中的时候,文革的时候,像《易经》这样的书在第四时代被烧了。我偷偷在家里藏了一些线装书,都是旧书。我特别喜欢看这样的书。听说《周易》是一本算命书。我特别好奇,偷偷看了一眼。然而,我不能理解它。只看到各种线段,一条长线段,一条短线段。当我画这个符号的时候,我觉得很神秘。那时候我有一个远房亲戚,是个道士,文革的时候世俗化了。我偷偷问他。他给我讲阴阳五行、卦、八卦,还教我如何用《易经》看图、算卦、看风水。

后来我爸知道了,告诉我《周易》不仅仅是用来算命的,还有治病的。我父亲是第一位中医大师。当时他跟我说学中医有两本书可以看。一个是《周易》,一个是《易经》。

中国古代有个药王叫孙思邈,他说“不知道《黄帝内经》,就成不了大医”。这样,我就更感兴趣了。后来上了大学和研究生,学习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这样读《易经》比较容易。

1988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南京,面向社会开设《周易》课程。当时有一定的风险。没想到,教室里坐满了前来听课的人。教室后面,走廊,甚至窗户都挤满了人。很高兴看到大家对《易经》这么感兴趣。

为了完成《易经》的过程,我开始收集大量

这本书在国内被很多人视为封建迷信和所谓算命,在国外被视为珍宝,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于是,我开始考虑编一本大型的易学词典。

那时候我们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完全靠人力。我搜了很多任何时间任何国家的资料。1992年,华夏出版社出版《易经》,历时三年,***172万字。这是国内第一本大型易学参考书。

然后,我又花了两年时间编辑整理了1994年出版的《易经》。这也是中国第一部使用《易大词典》的百科全书。

在学习《周易应用百科全书》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易经》博大精深,应该向名师学习。那时,我已经发现我有许多缺点。

当时有一位研究《易经》的大学者,就是北京大学著名哲学系教授朱伯昆教授。我写《易经》的时候,朱老师已经指示过我了,所以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我想打电话给你的医生。”。他说:“我不再招生了,”我说,“然后我特别想向你学习。我该怎么办?”他说:“那你去北大院看看我还能不能招到人?”于是我马上给北大研究生院打电话。研究生院的招生官说,“只要朱老师愿意,他都可以接受。”当时我很开心,也很感动,于是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朱老师,朱老师淡淡地说:“好吧,那就准备考试吧。”1994年,我被朱伯昆先生录取为博士研究生,成为朱先生在的关门弟子。

在北大读博的三年时间里,我收获了很多。朱彝生致力于易学研究,即《周易》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易经字典》四卷本。他发现,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基本都是《易经》的影响。有人发展《易经哲学史》,有人用《周易》说明真相。他还告诉我,他的老师冯友兰一生都非常重视《易经》。

冯友兰老师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先驱。他认为《易经》是宇宙代数,是最高的哲学。冯老师于1990年去世。他死时95岁。他的遗言如下:“中国哲学将在21世纪大放异彩。你要注意易经。”

冯老师的话深深打动了我。和其他人一样,我觉得《易经》是

朱老师独到的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对易学哲学的研究,使他成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第三代领导人。

记得1998年,朱先生75岁的时候,北京大学哲学系为他组织了一次研讨会。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朱教授在座谈会上亲切地说:“朱先生是继冯友兰先生之后的第三代中国哲学的代表。我希望朱灿先生能自己写一部中国哲学史。

会后,我问朱老师:“是你写的吗?”朱说:“我不会写。”我说:“为什么?”他说,“我写不出比比冯先生更多的东西。”当时我听了之后很震惊。这是朱小姐。他知道要全面超越他的老师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在超越他的老师的易学哲学史上努力。我也很清楚,在《易经》的研究上,我是无法超越朱老师的,所以只能倾其一生去研究,希望能在《易经》的不断研究中有所收获。

博士毕业后就一直跟着朱老师。朱领导成立了中国易学科学委员会和国际易学联合会。我帮助朱先生做一些准备工作和学术活动。经常听到朱老师精辟的论断,也感受到他对国家的关心,对振兴中华的强烈使命感。

2005年,他委托我担任中国易学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但他已于2007年5月去世。今年是朱老师逝世十周年。北京大学将举行纪念会。朱老师在天国有灵。我相信这100集喜马拉雅的易经解读,一定会得到他的加持。必将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