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该如何理解?
现在流行的解释是把它和《周易》中的阴阳学说结合起来“一”是太极,“二”是阴阳,“三”是阴阳结合,然后衍生万物。据说“一”是八卦“两仪”的第一级,“二”是八卦“四象”的第二级。只有“三”演变了八卦,然后八卦产生了万物。
我不评论这些说法是对是错,但我想说的是,《道德经》和《易经》之间没有真正的内在联系,《道德经》中的“道”不是《易经》中的“一阴一阳”,“太极图”一直是宋明理学的产物与《道德经》没有关系。
康有为曾盛赞《老子学》只偷了《周易》的一半,今天,人们把《周易》推到了“经学之始”的位置。他称之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数百所学校的开端。更不用说几百位学者中有多少人讨论过《周易》,但我所熟悉的老庄研究,离《周易》的体系还很远,甚至相反。
我个人不建议用另一套理论来理解《道德经》,但最好的方法是“以老解老”:用老子或庄子的话来解释《道德经》。因为一套系统的理论必须相互联系。只要我们能把整个过程的理论体系梳理出来,《道德经》全文的意义就会一目了然。即使存在版本差异,也有被篡改的部分,它们也可能暴露为癣。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万物三”应结合另一句话:“世上万物皆生而存,万物皆生而非存在”。
在《周易》中,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解释“一,二,三”,但说到这个“存在”和“没有”,什么都没有。特别是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出现了许多矛盾,这些矛盾是不能成立的。我也相信用《周易》来解读《道德经》,但正是这三章的结合,打破了这一空白,然后跳出来看看如何识别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