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怎么解释

康熙字典解释

子集上一字部一 ·康熙笔画:1 ·部外笔画:0 〔古文〕弌《唐韵》《韵会》於悉切《集韵》《正韵》益悉切,?漪入声。《说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系辞》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 又《广韵》同也。《礼·乐记》礼乐?政,其极一也。《史记·儒林传》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闲殊,然其归一也。 又少也。《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何承天·答颜永嘉书》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又《增韵》纯也。《易·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91;,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又均也。《唐书·薛平传》兵铠完砺,徭赋均一。 又诚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又正一。《唐书·司马承桢传》得陶隐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又一一。《韩非子·内储篇》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愈诗》一一欲谁怜。《苏轼诗》好语似珠穿一一。 又《星经》天一星,在紫微宫门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又太一,山名,卽终南山。一名太乙。 又三一。《前汉·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注》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气也。 又尺一,诏版也。《后汉·?蕃传》尺一选举。《注》版长尺一,以写诏书。 又百一,诗篇名,魏应璩著。 又姓,明一炫宗。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娄氏,后改娄氏。 又一二三作壹贰叄。《大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史记·礼书》总一海内。《前汉·霍光传》作总壹。《六书故》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用壹贰叄以防奸易。 又《韵补》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吴都赋》藿蒳豆蔲,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 又叶弦鸡切,音兮。《参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

说文解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 卷一一部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于悉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惟初大极。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汉书曰。元元本本。数始於一。凡一之属皆从一。一之形。於六书为指事。凡云凡某之属皆从某者、自序所谓分别部居、不相襍厕也。尔雅、方言所以发明转注假借。仓颉、训纂、?熹及凡将、急就、元尚、飞龙、圣皇诸篇。仅以四言七言成文。皆不言字形原委。以字形为书。俾学者因形以考音与义。实始於许。功莫大焉。於悉切。古音第十二部。○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谓古韵也。玉裁作六书音均表。识古韵凡十七部。自仓颉造字时至唐虞三代秦汉、以及许叔重造说文曰某声、曰读若某者。皆条理合一不紊。故旣用徐铉切音矣。而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几部。又恐学者未见六书音均之书。不知其所谓。乃於说文十五篇之后。附六书音均表五篇。俾形声相表裏。因专推究。於古形、古音、古义可互求焉。

道教教义

道教教义,与“道”相当。《道枢?真一篇》称芸芸万物“其变化之源,始生于一,终复于一,所以历万变而不穷”。《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宋林希逸注云:“一者,道也。”《太平经》称“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认为采用守一之法,可以得到天地开辟之要谛,不仅可以求得自身的长生,而且可以实现太平之世。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也认为“人能守一,一亦守人”。“守一”不仅能够长生,而且“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可以“行万里,入军旅。涉大川,不须卜日择时,……终不复值殃咎地”。 守一之法又分为守真一、守玄一两种。《道枢?真一篇》称真一者,“在乎气液”,“炼气液以生龙虎,合龙虎以成变化,使九还七返,混一归真”,可得长生之根。道教内丹家引申为“真水”,以其“积气生液,积液生气”、“气液相生”之故也。“玄一”者,“与真一同功”,“守玄一复易于守真一”,并且可以得到“分形之道”。《抱朴子内篇?地真》又云:“真一有姓字长短服色目,玄一但此见之。……守玄一,并思其身,分为三人,三人已见,又转益之,可至数十人,皆如己身。”《老子想尔注》亦谓“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因此,“一”仅指为“气”,“一不在人身”,“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守一者指“教人守诫不违”。如果不行其诫,即为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