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诊的发展历史
手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手上的纹路,发现了疾病与纹路的规律性变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实践、充实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疾病经验。手纹诊病也是其中一分支。
唐朝王超的《水镜图诀》记载有根据观察幼儿食指内侧表浅静脉的色泽与形态变化推断病情。到了明代,小儿食指指纹诊法渐被医家提出并广泛应用。清代的一些医学家积极探索研究望诊、手诊,去伪存真,先后编著了《清太医手诊谱》、《行色外诊筒摩》、《四诊诀微》、《望诊遵经》等,汇集历代手诊之法。清代《小儿推拿广义》详细记述了通过手掌诊病的方法。手诊已经成为中国医学临床辅助诊断的一部分。 手诊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著有《亚里士多德手相术》,该书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7世纪的克鲁医生开始关注指纹研究;1823年泼金杰出版了有关指纹纹路的论文。不久,指纹成为侦探领域的重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的著作《皮肤纹理学与疾病》详细记述了掌纹与疾病的关系。
不久,指纹成为侦探领域的重要手段。手诊正式应用于医学诊断,是近3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研究进展。其中我国涌现出许多有水平的手纹专家、学者。他们为手纹的研究而努力不断,精神可嘉。手诊的概念就是,专业人士通过人体手的纹路形态、变化、规律等方式,对人体器官的演变作出推理的一种防治辅助手段。 中医理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治疗基本原则。“邪之所凑,其气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就是疾病,正,就是抵抗力,阴阳离决,是病危、病故。根据手诊、舌诊、甲诊、脉诊综合分析辨证施治,因病而异,因人而异,因自然条件而异,中药按君、臣、佐、使,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按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来调理机体,使之相对平衡,减轻痛苦,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它同经络诊法、腧穴诊法、时辰诊法及气质诊法一样,虽一般诊断专著未载,尚未能普及于临床,但确属医诊法学之重要内容。经过医学、生理、心理等学者们的努力,把这一历经几千年的潜在经验逐步变成显科学。
当代著名中医学董建华说,“欲穷临床,首重于诊。诊法之中,望闻问切,至为重要。 观古往今来,为名医者莫不精此四者之道。然四诊之外,又有五气六运可稽,易经八卦可演,千般诸法,精穷奥蕴。前贤双调和孙思邈叹曰: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1956年,我国制定了十指纹分析法,并应用于临床和司法系统。1966年之后,我国一些医院用手纹和足纹特征来识别婴儿,使皮纹学应用于临床。后来出现了许多著名掌纹医学专家,也陆续出版了一些掌纹医学专著。“从外知内。”“视其外,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疾矣。”“有诸内,必形诸外。”“掌中热者腑中热,掌中寒者腑中寒。”“手掌信息关全身。”这些认识,是古代医学学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凡事物的局部都相似于该事物的整体,这是全息论的基本定测。《论语》也讲“人焉廋哉”,就是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必然要在外部表现。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指出:“手是人类外在的头脑”。人,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六腑、经络沟通表里,运行气血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十指连心。”现代解剖学证实,手神经直接着大脑,当脏器有病变时,就由自律神经传到大脑,然后,再通过脑髓神经把变化情形显示到双手上。
手诊是一门先进的中医学科,等同于掌纹诊病学和掌部医学。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手纹、手型、气色形态、皮纹、指甲在手掌与健康相对性的医学研究中,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所以“手诊”在当前的研究阶段应该称之为“掌部诊病学”或“掌部医学”或“手诊学”。 手掌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大部分病在手上都会有表现,真可谓五脏六腑均历历在手也。 比如说如果一个中年人的手背面上出现褐色的斑块,则说明此人的胆囊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如胆囊炎;如果一个女子的生命线末端有明显的三角形纹符号,则说明此女子有痛经史;如果一个人的生命线靠掌心处均有众多胚芽纹,则说明此人体质比较差,容易感冒;如果一个人的命运线的顶端或者末端如果有竖形的岛纹,则这极有可能是胃下垂;如果一个人的太阳线被干扰线干扰成井字纹,则提示此人的血压偏低。
人类和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有一个智慧的大脑以及一双会劳动的手。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手为五行所化,为五脏之端,祖国医学有运土入水而止泻,运水入土以养脾之说,皆基于五行之理。手兼天地之灵,蕴天地之造化。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手象(指象与掌象)与五脏关系 指象 掌象 五行 五色 五指 五脏 方位 九宫八卦 土 黄 拇 脾 中央 巽、兑宫 木 青 食 肝 东方 震离宫 火 红 中 心 南方 乾宫 金 白 无名 肺 西方 坎艮宫 水 黑 小 肾 北方 坤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