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静坐格竹子是怎么回事?

王阳明静坐格竹子,即王阳明格竹子,是关于王阳明的一个故事:

王阳明所在的那个时代,朱熹的学说是官方学说,具有压倒一切的影响力。王阳明和父亲在京城同住期间,曾遍寻朱熹的著作,如饥似渴地阅读。如何才能成为圣贤?王阳明和好友讨论后认为:要想成为圣贤,必须掌握朱熹所说的"格物穷理"。

王阳明父亲就职的官署中有许多竹子,他就和他的朋友商定去“格”。他的朋友用了三天时间,孜孜不倦地“格”了三天竹子后,“劳神成疾”,不得不放弃。王阳明觉得,这是他精力太弱的缘故,于是,他亲自去做,不分昼夜地全力"格竹子",连续做了七天,等待他的依然是失败,病倒了。因此,二人叹息说 : "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扩展资料:

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原因:

清初的朱子学者陆桴亭认为,王阳明没有理解朱子格物穷理的主旨,王阳明的“格竹”之法,不是依照朱熹“格物穷理”的理论,而是更接近于禅宗参禅悟道的一种形式。

朱熹的“格物穷理”并不仅仅局限于道德和人伦,而是将其扩展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虽然范围扩大了,但其大纲还是人伦道德。如果舍弃大纲,仅就具体的一草一木去探求其理,那就丧失了朱熹思想的精髓。

王阳明的格竹之法,其实更接近于禅学。其"格竹"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按照朱熹的教诲去 "格物穷理"。

百度百科-格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