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己写的文言文
1. 急要高中自己写的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诗体满分作文:戍妇歌 妾对隆中坐,思君盼归颜。
唧唧槐上雀,飞上五铢钱。 深秋十三载,经冬夏历年。
年年望乡关,日暮孤棹边。 坞城埋青草,青冢塞上寒。
自幼同连理,两小无猜疑。 青梅傍竹植,竹马两相依。
①山西***植树,山东采菊归。 郎言不效古,但此常年期。
至今东篱下,人面对菊花。 菊花犹未改,陶潜归何处。
②十六入君门,妾自君家人。 朝耕南山陲,夜伴读书声。
不求官侯达,不求门楣盈。 只愿长此往,携手不分离。
自为君家妇,出入守门庭。 为晓三重制,度化四德遗。
居家理机务,出家念家居。 尊贵亦尊贵,贫贱不能移。
君夸妇贤德,虽苦亦有余。 只求家和气,上下无相欺。
③草堂三秋叶,深阁四时春。 皇庭一纸书,征戍到梓门。
门前凄凄草,门外犬吠声。 官吏苦无何,老母跪致词:“家中无男子,独此不幸人。
若为从戍去,一去无消息”④官吏苦无何,贱妾前致词。 妾至夫君前,临未无呜咽:“君妇自此别,相期更何年。
临别无甚言,数语君须记。一言征戍苦,朝晚自相顾。
无妾侍君身,衣食亦间疏。二言塞上寒,不似在家园。
行军车马后,烟火戍城前。三言男儿坚,勿以家为念。
男儿须自强,效古作前贤。自此别离后,天海各一边。
天海虽相距,亦有心相连。何年秋雁过,足雁系平安。
⑤ 君行复迟迟,妾怀惟君知。三步一回首,步步歩相思。
⑥ 行行复顿足,顿足复行行。疾趋至君前,凝噎已无音。
⑦ 执手看泪眼,一语谓夫君:“愿做湘神女,伴君塞上征”⑧ 日暮鸣鸦晚,人归颐草深。自此一别后,音书无通往。
妾在岭南住,年年登高处。望穿湘江水,望断岭南路。
杂草蓬丛生,荒骨遗野路。君戍守边疆,夜夜尽望乡。
一声茄笛怨,痛断几人肠。夫君愁肠断,妾亦断愁肠。
此时南山下,处处遍菊花。花开人不在,花萎人自伤。
对话人憔悴,对人花凄凉。人花两相映,迷惘***彷徨。
一载盼君归,对镜容颜失。鸾凤已飞去,空留题镜诗。
⑨ 二载盼君归,旦暮念君痴。独坐楼台夜,黎衣俱已湿。
三载盼君归,妆临泪又垂。湘妃竹下逸,断肠花上飞。
⑩ 四载盼君归,两鬓渐依稀。依稀鬓发里,依稀阑梦中。
五载盼君归,西山横翠微。本是妾妇泪,洗却山色嵬。
六载盼君归,燕雀也无声。冥冥枝上雀,黯黯隔年期。
七载盼君归,流水更无音。无情悲花落,多情度伤悲。
别来十三载,载载念君归。雁落添残影,水流着江清。
人归人散后,月下月痕深。与君歌戍妇,凭古可堪今。
一曲歌未尽,自看古今人。 注释: ①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②典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③“无”通“勿”,不要、别的意思。
④南朝齐宝月《估客乐》诗之二:“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⑤苏武牧羊,十九载,后系书与雁足,汉人见之,乃迎返。
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⑥前两个“步”字作名词,意“脚步”;第三个“步”字作动词,意“生,出”。
⑦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⑧宋玉《高唐赋》:楚襄王与宋玉游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
其上有云气变化无穷。玉谓此气为朝云,并对王说,过去先王曾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称是巫山之女,愿侍王枕席,王因幸之。
巫山之女临去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⑨传楚王得一明镜,纹有鸾凤,一日凤离镜飞升,绕梁三日而去。
李商隐《鸾凤》:“旧镜鸾何处,衰桐凤不栖。”鸾镜:装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
鸾鸟是古代传说的神鸟。据《异苑》载“鸾睹镜中影则悲。”
后人在诗中多以鸾镜表示临镜而生悲。 ⑩湘妃竹:即斑竹,亦称“泪竹”,竿部生黑色斑点。
这种竹子生长在湖南九嶷山中。《阵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
断肠花:花名,其上多红色血斑,相传昔有一妇人,怀人不见,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名曰断肠花。李白《古风》之十八:“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
高考文言文诗体满分作文: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
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戮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
夫奸谗当道,以美 *** 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
2. 概括文言文告诉我们的方法(最好是自己写的,不要抄的)(初中)其实方法很老套,也许会很不屑,但就是很有用.最好的方法就是你一定要喜欢上古文这种东西,当然很少有.其实你上面问的问题就是一个关键,人.虚词和实词的积累只不过是为了读懂文章的一个铺垫,就如从小认字一样,而读懂文章真正的难点就是理解写文章的人的感觉.那么你一定要知道人物的历史背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造就出这样的人,理解人物的性格,遭遇的事.其实我们要学的古文,诗词,不外乎就那么几个人写的.就拿李白和杜甫举例,李白是在唐盛世中诞生的,家境殷实.家财的雄厚与盛世的大气,才能让他形成豪放,大气,不羁的性格;而杜甫则主活跃在经历安史之乱的时期,社会的动荡与不安,百姓的贫瘠让他感触颇深,所以总有那种忧国忧民的感叹.当然两个人的感情不会总是豪放或是哀叹,随着经历的不同,或贬或升,或遇见好友时,写出的文章也自然不同,就像你一样有高兴或悲伤的时候.做题时,时间,地点,人物,大背景与小框架都要提炼出来,而且你一定要懂得其中的一些暗喻,象征物,例如,柳枝,一般都是之别离.我很想喜欢古文,因为老师的教学方法好,每次讲解时都不会说是使用了什么什么手法,怎么样,而是剖析人物的感情经历,尤其是八卦爱情史,唉,人都是喜欢八卦的,八着八着,就理解人物了.就像苏东坡的三段感情史,“十年生死两茫茫”就写给他第一任妻子,第二任是第一任的表妹,东坡肉在此人协助下发明,而“欲把西湖比西子”则是遇见他的一位小妾时的感叹,还有他怎么倒霉,祸从口出,时运不济的老被贬,把它当成故事一样理解就自然好记得多.说了这么多就是强调,你一定要置身处地的在历史中理解才能懂他.懂了一个人,那么他的所有作品你都会懂得.所以古文学的好的人,历史一定会好.话说我那时迷上了历史穿越文,小说的历史和古文,诗词都猛看,使古文水平大幅度提高,要不你也试试.希望对你有帮助,至于其他技巧就没有了,不过你老师应该有强调过,答题时需要注意哪几方面的全面性.。
3. 7年级同学自己写文言文的内容是什么ul>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而丝绸价格昂贵、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
4. 学生好好学习的文言文我不知道你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如果是要找学生好好学习的文言文,那就这两篇,如果好让学生好好学习文言文,就把这两篇文章读给他们听,让他们学习。
《王冕》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
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
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
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
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
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
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
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
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
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
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
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
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韩信
听闻而感到奇怪,收录他为弟
子,于是成为了博学的大师。
《张溥与“七录斋”》
明朝有一个张溥,当时文学最
高的人。他小时候就爱学习,
凡是读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
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
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
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
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
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
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叫
做“七录”。
5. 急求游红山记(白话文)
今天风和日丽,我和父母来到红山公园游玩。
红山公园以独特的风姿、优美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仿古建筑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各种景观,惊险 *** 的游乐设施,得到了几代乌鲁木齐市民群众的关怀和厚爱。红山是乌鲁木齐的标志和象征,首先红山公园的驰名得益于红山的独特。红山海拔高910.8米,由干它是由紫色砂砾岩构成,呈赭红色,故得“红山”一名。红山的外形象一条巨龙东西横卧,高昂的龙头伸向乌鲁木齐河。
步入公园,放眼望去,满目青翠。顺着迂回的山路,我们来到了一座寺庙,在门口合了影。随后来到摩天轮处乘坐摩天轮。坐着摩天轮,看外面的景色有一种别样的美感,妈妈因为恐高而闭着双眼,紧紧抓着我的胳膊,胆小之状让人忍俊不禁。
一会儿我们又来到了红山顶部,只见林则徐像矗立在山这,旁边有个巨大青铜鼎,叫“禁毒铜鼎”。再往上走一点就来到了红山之巅——红山塔,红色的外表,透露着古典的气息,在这里拍照留念后我们便沿路下山。
顺路来到了“地宫”,里面阴森恐怖,全长460米,介绍的是十八层地狱,越往深处走越寒冷,残忍的景象和鬼魅的嚎叫声让人毛骨悚然。从地宫出来只有一个感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这就是我的红山之行,愉快而充实。
游红山记(文言文)
惠风和畅,天朗气清,吾随父母赴红山公园游玩。
红山公园姿奇景胜、书香气浓郁,使古迹与现代建筑和谐相融,加之惊险 *** 之游乐设施,故倍受乌市市民青睐。红山者,乌市之标志景观也,其高900米有余,以其紫砂岩之构与赭红外观而得“红山”之名。红山之貌,有如巨龙之横卧西山,巨龙之头探于乌鲁木齐河。
吾三人至于公园,举目四望,满目青翠。取道其中,游赏大佛寺,留影于门前。又至摩天轮处。坐于摩天轮,目视窗外,景色怡人,视野独特。吾母恐高而紧闭其眼,紧抓吾之臂,其胆小之状使吾忍俊不禁。
少顷,至于红山顶部,只见林则徐像矗立于此,有一鼎立于其旁,曰“禁毒铜鼎”。稍稍趋上,可见红山之巅——红山塔,其砖红外表,与人古典之息。留影后,沿路下行。
又至于“地宫”,其长400于米,其中阴森恐怖,塑像目眦狰狞,所述之景皆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或剖心,或剜目。愈入其中,愈觉寒气袭人,瘆目惨象与鬼魅之声愈使人惊悚。自地宫出,感受颇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古之理也。
斯吾红山之行,实为欢愉充实。
6. 学生一词的文言文简写学生的别称 学子:春秋时代,学生就被称为“学子”,《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郑玄注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是故“衿”字现在应该读入“今”。
《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 《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汉?郑玄笺:“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 宋?林景熙 《酬谢皋父见寄》诗:“风雅一手提,学子屦满户。”
萧三 《他……》诗:“他是青年学子最敬爱的教授。” 弟子:《论语·雍也》:“ 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
宋·欧阳修 《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学生要从师而学,受业于老师,才有望成才。
对于老师,学生就是弟子。学童:年幼的学生。
《汉书·艺文志》:“ 汉 兴, 萧何 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鲁迅 《呐喊·白光》:“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吱的念起书来。”
门人:即弟子。《礼记·擅弓下》:“子思哭于庙,门人至。”
郑玄注:“门人,弟子也。”门,意为师门。
门生:也指学生。东汉时“门生”则指再传弟子。
门人、门生与弟子有别。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后汉孔庙碑阴题名》中说:“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后世也指亲授业的学生。 门下:指门生、弟子。
《淮南子·道应训》:“ 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 胡适 《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 怀晖 也是 道一 的门下,其书今不传了。” 门下士、门下生、门下客:指学生、弟子。
清刘大櫆《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遂以授徒为生,教授宗党及前溪、洵川间。其门下士数十百人”。
郭沫若《我的童年》:“他是张之洞、王壬秋的门下生,听说张之洞的有些学说是剽窃他的。”明唐顺之《送邹东郭掌南院》诗:“此去谈经门下客,几人相对坐春风。”
门弟子:谓及门的弟子。《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
门弟子又省称“门弟 门徒:指的是弟子或徒弟。徒,意为弟子、门徒。
所以,学生的一些别称也就冠以“徒”字。诸如“徒人”、“徒弟”、“徒役”、“徒侣”。
“徒人”,弟子、门生。曾国藩《送唐先生南归序》:“仲尼既没,徒人分布四方”。
《韩非子·显学》:“藏书策,习论谈,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凡创一学说者,辄广求徒侣,传于其人,而千里负笈者,亦不绝于道。”
生员、生徒、学徒、艺徒:“生徒”即学生、门徒。郭沫若在《盲肠炎·一个伟大的教训》一文中说:“我自己对于经济的知识,原不过是一个初等小学的生徒,我的见解,当然是不能作数。”
“生员”指古代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北史·儒林传序》:“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干有余人。”
“学徒”,指从师受业的人。“艺徒”指跟随师傅学艺的学生。
桃李:同一个老师,会有不同的学生。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意思是说,春种桃李,收获的将是绿萌的凉爽和丰硕的果实;春种蒺藜,不能采其叶,得到的只能是伤人的蒺藜刺。后来,人们就用“桃李”来比喻栽培的学生和所荐举的人才。
所以今天我们常常听到:“桃李满天下”、“门墙桃李”等说法。高足、上足:是对别人学生的敬称。
据说汉代将马分为三等,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高足”就是上等快马,又名“上足”。
人们遂将“高足、“上足”比作高才,用作对别人学生的敬称。 小子:“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也可用作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论语·阳货》有名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意思是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 *** 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清·刘大櫆《赠大夫闵公传》:“其于后生小子,直言训诲之无隐。” 仁弟:“仁弟”也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其中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器重与爱护。
另外,老师通常叫学生为“同学 晚学、晚学生、后学、后进等是学子们在前辈、老师面前表现谦虚谨慎的自称。门下晚生:清代时门生对老师的老师、父亲的老师或老师的父亲称为“太老师”,而自称为“门下晚生”以示恭敬 同舍生、同砚席、同笔砚、同学、同窗、同门、同席、同门生、同门友、书友、学友、砚友:都是指在同一老师门下学习的学生。
这些我们均能从字面领会其意义,并在古书中时常见到。如《古诗十九首》中有“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题”。
“同舍生”,舍意为学舍。宋陶谷《清异录·五窟》:“老拙幼学时,同舍生刘垂尤有口才。”
“同砚席”,意为同一砚台和坐席,指在一起研论诗文或同学。刘禹锡诗:“常时同砚席,寄此感群离。”
“同笔砚”,也作“同笔研”,指在一起学习的人,即同学。宋代陈亮《与勾熙载提举书》:“今之君子,或少同笔砚,或二十年游从之旧,一旦贵贱少异,便如路人。”
师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