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镂空八卦转心瓶

粉彩镂空八卦转心瓶

粉彩镂空八卦转心瓶是一种繁复奢华的艺术佳品。乾隆朝以登峰造极的技术独领风骚。此物件是转心和交泰的技法,纹饰上融合雕镂与锦地纹于一体,合二为一,天合之美。此物件分外瓶和内胆两个部分,看似分离又彼此相连。瓶之胆玲珑剔透,内宏福聚集。外八卦阴阳,表现了古人追求完美之和谐,底部落款更是劲道。正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物件配比巧夺天工,往往是万里挑一。上之所好下必甚焉,多是供给宫廷取悦皇帝之用,自然不计成本。此物件工艺之特殊,之精美之独出心裁,不愧为巅峰之作,即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臻品,值得收藏。

关于转心瓶的产生,据说在明代成化年间,由时任景德镇御窑厂监厂官的周芳誉奉宪宗皇帝朱见深之命与窑工们一起研制并督造而成转心瓶。现美国威克斯拜耳艺术收藏品基金会收藏有一件明代弘治仿成化的黄釉转心瓶。也有人认为,“转心瓶”其实是由“套瓶”发展进化而成的。“套瓶”是以在镂空瓶内套装一只小瓶而得名,通过镂空瓶的空隙可以看见内瓶的装饰。据说,套瓶首创于明朝龙泉窑,至乾隆年间继续制作,并逐步发展、创新并制作出能转动的内瓶即转心瓶。

清代乾隆时期,国泰民安,经济繁荣,制瓷业得到空前发展。当时的景德镇官窑厂内,对古代的各种单色釉和彩绘瓷器多有仿制,十分精妙,当时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又根据乾隆皇帝旨意,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器物,转心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转心瓶大多为圆体式,为便于看见瓶内变幻莫测的景物,腹部大多有镂空开光,其形如山字形、回字形或如意头形。瓶内套瓶的制作成功,说明乾隆年间景德镇制瓷工匠的技艺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转心瓶内部结构图在制作妙趣横生的转心瓶时,首先要处理转心轴,把外瓶的底制成凸起的鸡心状钮,内瓶的底心做成相互吻合的鸡心槽,钮与槽相合。内瓶与外瓶套在一起,先粘外瓶和内瓶的肩部,而后再行粘接外瓶腹和内底。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裳殊品也"。转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在制作时,要求高超的工艺技巧。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据清代文献记载,转心瓶存世十分稀少。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御窑厂曾经先后烧造数件可以旋转的瓷瓶及瓷碗等。转心瓶每一个部件尺寸都要经过精心计算,反复烧制,得出实际样品,再根据样品烧造中表现出的问题逐一从工艺上加以解决,并在全部部件烧造成功后组成样品,纹饰、色彩、样式全部获得皇帝首肯后才正式烧造。除此之外还要关注烧造时的温度火候控制,一旦出现少许变形便会使整器的制造前功尽弃。内外均以粉彩彩绘的转心瓶需二次烧作,成品率极低,复杂的工艺及艰难的烧制历程,使得存世的转心瓶件件都是无价之宝。欢迎交流咨询;400-003-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