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怎么看中国文化
很早就听说过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该书将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融为一体,以20万字的篇幅叙述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史,简明、生动、深邃、易懂。一改过去所接触到的哲学类书籍,总觉深奥难懂,认为哲学是哲学家的事,哲学离大众很远。但在读过《中国哲学简史》后,忽觉拨云见日,一点就通。实际上,哲学就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在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之中,并实实在在地孕育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反映在每个人的行动上。所以,每当空闲时间,捧起这本书来,都只能是细细读来,深思每一个字……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时的英文讲稿,用该书的翻译者赵复三的话说:“资料是古老的,眼光却是现代的。”并称冯友兰先生是“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写这部书的思想和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所以,这本书在今天仍然不失为是一本哲学和文化的经典著作。大家熟知的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朴槿惠是这样赞赏这本书的:“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著作的《中国哲学简史》。”足可见证,这本著作的影响力,也说明了经典永远是不过时的。
冯友兰先生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中国历史文化先祖(孔子、诸子、墨子等),道家、儒家等与西方哲学比较,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和学识语言阐述了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提起哲学大家,很多人都能说出西方的大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没有把谁确切地标注为哲学家。实际上,这与中国文化人表达思想的方式有关。在表达方式上,中国的文人喜欢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透彻的地方,采用的是暗示的方法,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在中国文学传统中,一首好诗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位慧心有思考的读者,读诗时却能从诗句之外去会意,读书时从字里行间去回意,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悟道,这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风格。例如,大家熟知的《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便可看做是孟子哲学基本思想的体现。所以说,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等无不深藏着哲学的智慧。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冯友兰先生是这样说:“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一位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即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苦难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哲学思维的形成过程?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处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对或错。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又是现实主义;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传统的中国哲学讲究的是“学”和“道”。“学”,用现代话说就是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哲学则是后一个范畴。中国的圣人,品格上可用“内圣外玉”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玉”,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而哲学的使命是使人树立起“内圣外玉”的品格。
普通人读哲学、学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高高在上的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讲中国哲学就不得不说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哲学的先祖。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还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自动的秉性。中国哲学中的这两种思潮,大体类似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思潮。试读杜甫和李白两个同生活于8世纪诗人的诗,人们不难分辨出中国思想的两大流派——儒家与道家——对两人的不同思想影响。
道家,同时把属于自然和人类的东西严格区分,即自然令人快乐,人为给人痛苦,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直到步入现代社会的今天,这些仍是人们的追求和向往。
儒家思想是中国农耕文化、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的产物,因此对中华民族来说,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的哲学就不难理解了。
对于中国的艺术与诗歌,儒家和道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儒家把艺术与诗歌看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而道家追求的是心灵自由流动,把自然看成最高理想,这给予了艺术家们无穷的灵感。
由此看来,中国哲学蕴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交融相伴,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现代社会倡导国学,学习中华文化。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只要静下心来,用些时间去思考,就能品味出这其中的哲学智慧,这种智慧也是我们的前人所精心耕耘的,留给现代、将来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只是读了这本书后的一点点感想,更多的东西还需要学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