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学生,说明孔子教育学生十分注重什么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
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 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 卫灵公》).
德
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即孔子所说的:“若藏武仲之知(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
以为成人矣.”(《论语·
宪问》)由于“不欲”含有“克己”之意,按“克己复礼为仁”的说法,“不欲”含有可达仁之意,故可解释为“仁”.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与行道志向与德才的
君子或志士就是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于教育的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既重视其社会作用,也重视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礼记》中《大
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大学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
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
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这是教育
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些学者认为,儒家教育思想是只考虑教育的社会作用而忽视个人的发展,甚至是压抑个性的发展.这种看法是不公允的.事实上儒家教育
思想很重视个人的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是儒家促进个人发展的理论基础.但儒家的个人发展不是只强调“自我”而不管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发展,而
是“己欲利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完善人格为目标、和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
伟大之处.
关于教育的对象,可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有教无类”(《论语·
卫灵公》)来概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
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
孔子为达到上述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周公制作礼乐以治天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
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两项属军事技能;“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
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数教的内容[1].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已
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但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的,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
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由于“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军事技能相当于现代军事体育,科
学文化知识就是智育,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
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六艺中的“书”,有的学者认为只包括识字而不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许多人认为孔子只讲伦理道德,忽视自
然科学,这完全是误解.由王炳照、阎国华教授主编于94年6月出版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中,已列举了大量有关孔子亲身向弟子们传授自然科学知
识(包括气象、天文、历法、动植物、地理和古生物等内容)的事例,其中有些事例还来自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所提供的资料.《国语·
鲁语下》也有不少这类事例的记载.所以认为孔子重文轻理,或只教伦理道德而不教自然科学的说法是站不住的.儒家轻视自然科学是汉儒和宋儒们所为,是违背孔
子教育思想的.在这点上必须将孔子代表的先秦儒家和以后的汉儒、宋儒划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