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之执中,舜之精一;禹之只承;汤之日新;文之望道未见;武之敬胜怠;是什么意思?
予惟千圣一心,万古一道,惟心一,故道一;道一,故学亦一。昔尧之告舜,曰:“允执厥中。”及舜命禹,又加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之三言。夫“道心”即“中”也,“精一”者“允执”之功,而“精”又“一”之功也。“惟精”故“一”,“惟一”故“中”,此万世心学之源,盖蔑以复加矣。其后孔门一贯博约之教,诚正格致之说,亦不过发明“精一”之旨。而予欲无言,夫子亦已自病其言之详矣。至孟轲氏又有知言养气尽心知性之说,而指出孝弟为良知良能,言虽益详,而于孔门之教实多发明。自孟氏没而斯道失其传。汉、晋诸儒皆以记诵词章为学,说愈繁而道愈晦,学愈博而道愈离。以及五季之衰,晦蚀甚矣。有宋大儒周、程、张、朱诸子者出,以斯道为己任,不得已而有言“精一”之旨,赖以复明,而学者流弊或不免堕落汉、晋,几失宗旨。至胡元之变而斯道且沦没矣。
明兴百有余年,文教虽盛而流弊亦浸以滋,先生亦不得已而揭“致良知”一语以示人,所以挽流弊而救正之,无非发明孔门致知之教,而羽翼斯道之传。要其指归,则“良知”即“道心”也,“致”即“精一”也,即周子之所谓“纯心”,程子之所谓“定性”也。夫岂外诸儒而别立一门户耶?是故良知皆实理,致知皆实学,固非堕于空灵,一与事物无干涉,如禅家者流也。然“明心见性”与先生“致良知”之说亦略相似,若认错本旨,则高者必以虚寂为务而离形厌事;卑者则认知觉为性,而自信自便。此则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非先生立教之本旨矣。
至哉,孔子之告哀公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噫,尽之矣!夫为人臣者,无不知忠其君;为人子者,无不知孝其亲,此良知也。知此、体此、强此而一于诚。为臣尽忠,为子尽孝,此致良知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舍人伦日用之常,而曰吾得不传之秘,立门户以自高,非予所望于来学也。
这段话也许对你理解你的问题有帮助,执中指对一件事物按最好会怎样,最坏会怎样来推算,然后选择折中的办法;一,在国学中有特别的含义,伏羲一画开天,一代表道,代表天地未开的混沌状态,代表宇宙,代表人们分析认知前的事物本来的真面目,代表自然运行的规律等等,这个要用心去体会,言语是很难表达清楚的,精一就是要心领神会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也可能是指“阴阳八卦”推演,远古的时候巫和王其实是一体的,而中国哲学思想的发源就是“一”,有“一”才有“——”,就是阳和阴,然后阴阳分四象,四象分八卦,这个你要详细了解,要研究周易才行。禹只承,是说禹完全继承舜的治国之策,没有增减,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力进步很慢,政策没什么变动也很正常;汤的时候,社会变动剧烈,所以汤的政策是日日更新;周文王把8卦推演到64卦,反而没有发现道的真谛;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是说武王治国敬业不敢懈怠。
这段话是对三王和汤,武等圣贤的治国之策作一个纲要性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