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黑羊为引,简要谈谈生活中校园霸凌现象的社会心理因素

引子

近日有一款讲述校园暴力为主题的恐怖题材国产游戏《黑羊》上市,受到了广大玩家的关注与期待,现在这类题材的作品,尤其校园暴力,在国内的游戏圈已经屡见不鲜了,不过这款《黑羊》得益于其精致的画风与美术和体量相对较大的故事流程,这使它相较于其他独立游戏在玩家视野中胜出,这款游戏的剧情设计其实并没有太大亮点,但其讲述的故事却真真实实的发生在当下瞬间的每一刻,也可能发生在你我他的往事之中,正好借此机会,本篇文章笔者就在评测《黑羊》的同时,和各位探讨一下我们当今社会最为普遍的校园内问题——校园暴力现象或者说校园霸凌。

(游戏《黑羊》壁纸,登入界面)

黑羊效应

游戏名起名为《黑羊》,这是制作组别用用心的,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一种效应被称作“黑羊效应”,在《美国传统词典》中解释黑羊是群体中最不受待见、最不受尊重的成员,被认为群体的一种耻辱。因为黑羊毛难以染色,所以在当年黑羊的市场价值很低,就被心理学家们使用这一特点创造了“黑羊效应”这个概念。

在现在,“黑羊效应”被用来指一群人去欺负一个无辜的人,甚至一群“好人”欺负另一个“好人”,但其他人都坐视不管的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学校场景居多。

(黑羊效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八卦就讲阴阳是相互变换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同样,人性的善与恶没有那么容易区别,我们平常讲的好人都是以世俗道德标准来定义的,而这个世俗道德标准,往往也是仅仅评价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很多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事实是眼睛看到的,也未必是真实的,在外面行事道貌岸然、正人君子,但背地里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也敢做的“好人”可远远不在少数。

游戏剧情评价(少剧透)

游戏剧情设置在

(不要成为黑羊)

抛开“二因素论”,旁观者与环境会起到什么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进行过一个对陌生人的电击实验,该实验过程为被试组成一个小组参加一项对陌生人的电击实验,被试随机分为匿名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的被试用真实姓名称呼,而匿名组的被试身穿宽大的衣服,包住头,不带名牌。让两组被试给陌生人施加电击(当然不是真的电击,有助手模仿配合),结果发现,匿名组点击他人概率更大。

这个实验说明的是一种“去个体化”现象,当个体混迹于群体之中,他们知道因为匿名,所以没有人知道到底谁电击过那个无辜的可怜人,行为就会更加大胆而且不会感到任何愧疚。在欺凌现象发生时,往往也是一群人去欺负某个人,这一群里面的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属于一个“旁观者”。这些人同时也希望出现一个“黑羊”来给他们提供乐子。

(必须要有一只黑羊)

旁观者所带来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校园欺凌受害者也是雪上加霜,在《黑羊》里,游戏一开始我们在校园走廊以及班级里都可以看到到处都围着一群人在讨论“元旦晚会那天的事”,研究表明,流言仅仅只需经过几个人的传播,就会产生大变味,更何况很多人都在讨论。风言风语的恶心程度完全不亚于欺凌事件本身,最为无奈的,是这些舆论根本没有什么办法去遏制。

(我们在校园走廊以及班级里都可以看到到处都围着一群人在讨论“元旦晚会那天的事”)

结语

通过游戏这个渠道来让大家意识到社会问题是一个很不错的途径,《黑羊》这个故事情绪酝酿的非常到位,尤其有过被欺凌经历的玩家,能深刻体验到那种孤独。

(但愿没有黑羊)

校园欺凌这个社会问题仅仅有人发声这还不够,如果想要改善现状,需要整改整个教师系统,让老师们不能只关注成绩,更要去维护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要有强硬政策去保护弱者,惩罚欺凌者,在目前往往欺凌者得不到任何惩罚,即使他们被发现并指出。这些如果无法做到,那么“没有黑羊”也之能是一个明亮的理想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