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夏至五月端,年景必有闪”,这句俗语有科学依据吗?

夏日的田园,总是美丽而宁静的。与冬日寂寥不同,夏日宁静是以动衬静换来的片刻安宁。轰鸣的机器声,繁忙的田间地头,叽叽喳喳一天之后,方能感受到?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宁静。

夏日风光的背后,隐藏着农人的忧愁。倒不是在乎接下来有多热,而是付出一年的辛苦努力,到底能不能有所收获?通过以前的经验,人们总结出一句俗语:?夏至五月端,年景必有闪?,有科学道理吗?

夏至五月端

夏至,总是如期而来。作为二十四节气,随着北斗七星斗转星移,当斗柄指向正南方向时,在五行八卦中,则是指向了离,代表火。寓意着火热的天气即将来袭,事实的确如此。夏至之后,天气愈发诡谲,不可琢磨。

《周礼?春宫》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意思是在夏至日到来的时候,正是麦收之后,农民需要感谢上天的恩赐,同时需要乞求秋收。于是夏至之后,很多地区都会举办?夏祭?活动。

妇女们也会在夏至日这一天互相赠送折扇、脂粉,折扇是为了生风,脂粉是为了涂抹,寓意驱散体内灼热之气,防止生痱子、中暑等疾病。

江南一带,夏至日有吃夏至面的习俗。人们认为面条热量较低,便于制作,久而久之成了传统,后来夏至面又被叫做?入伏面?,吃上一碗,保证自己能够身体健健康康的度过三伏天,不会被热气侵蚀身体。

五月,指的是农历上的五月。因为每年天数不同,所以夏至能不能临近五月端是有变数的。如在2015年的时候,夏至在6月22,五月端则在6月16日。

夏至刚过,我们不幸的发现,今年夏至刚好在农历五月初一,这是不是太巧合了些?

年景必有闪

农耕文明中,天地间的任何变化都会被看作一种预测,夏至临近五月端便是如此,更别说二者重合。在古代社会,不知多少农民朋友要操碎了心。

古人有此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是因为夏至与农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天地之间有伟力,夏至之后,事事不如人意。夏至之后气温升高,降雨量显著增加,突如其来的暴雨对夏播有极大的影响,没有播完的不得不延长时间,甚至冒雨下田。

如此一来,便对人身安全构成了影响,此外播种难度增加,人累不说,还容易影响夏播的质量,导致庄稼减产。

已完成夏播的则更加担心,一场大雨加上适合的温度,各种杂草会迅速冒出来,这些杂草生长极快,会与农作物争土地肥力、阳光多寡,还会带着各种病菌和害虫。在没有农药的古代社会,人们只能扛着锄头到田地里一遍一遍的清理杂草。

淮河以南地区,在夏至前后,田里的早稻便开始抽穗扬花,此阶段田间水分一定要管够,同时又不能过量,干干湿湿才是最佳的状态。按农民朋友的话说,这叫做?活熟到老?,可以增加稻子籽粒的重量,换言之,就是增加产量。

除了主要的粮食,还有大量蔬菜,仍需要多多注意,及时做好清沟排水,因为连续下雨会导致水量过溢,降低地下水位与田间湿度才能让蔬菜的根系正常生长,否则不管是泡烂根系,还是根系上浮,都会导致蔬菜减产。

从古至今,夏至之后人头疼的莫过于病虫害了,农药的发明与创造,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很多农户常常因为不能合理用药、或者选择标准药剂,使得不能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这一点,只能多多学习,多请教一些专业人士。

解释了这么多,?年仅必有闪?似乎就很好理解了,夏至带来的降水与温暖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来的太早,也不能来得太晚。

太早就成了?夏至五月端,年景必有闪?,夏播被打扰,病虫害过早滋生。总之,夏日至来的太早,麻烦就会越来越多。

结语

今年,夏至正好与五月初一重合。幸好今时不同往日,在科技的帮助下,农民朋友也不怕今年有何闪失,施药、施肥、夏播全由机器完成,及时且精准。

不过,从?年景必有闪?的另一个层面来解释,今年似乎的确多灾多难,但咱们中国人民最不怕的便是磨难,老一辈人不惧战火,年轻一代又怎会被眼前困境所阻挡。?江山代有才人出?,理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