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闽台文化是什么?

一部中华文明史证明: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的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及闽台文化的根,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精神文化纽带。 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 河洛文化是一个地域的和历史的文化概念。历史上的"河洛"不仅仅指洛水与黄河交汇形成的夹角地带,而是泛指以嵩山、洛阳为中心的"河南"、"河内"、"河东"等广大地区。这片广袤的沃土是中华先民最古老的繁衍生息之地,更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源头之地。

1、河洛地区孕育了华夏文明 中华民族号称是"炎黄子孙",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诞生和活动的主要地区。《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是 氏,生黄帝炎帝"。少典是有熊(今河南新郑)的国君,后传位于黄帝。黄帝时期河洛地区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因而人口繁盛。由于经济的发达,河洛地区率先进入奴隶制社会,从而结束了社会的"部落"或"酋邦"形式,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夏王朝的建立,创造了华夏国家最古老的原生形态,对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在河洛地区出现了更为成熟的文字、城市、礼制和青铜器,标志着河洛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全新的阶段。"禹都阳城"、"商都西亳"、"周都洛阳"之后,河洛地区文化更加发达。 从传说时期到三代期间,河洛地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中诞生了一大批精英,如黄帝、夏禹、姜尚、周公、老子、庄子、墨子、商鞅等等,形成了儒、道、法、兵、墨、名、纵横等诸多河洛文化流派,并产生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典籍,如《诗》、《书》、《易》、《礼》、《乐》、《春秋》等经典——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经"。河洛文化由此逐渐成为强势文化,在其辐射和影响下,"东夷"、"西戎"、"苗蛮"等文化也都很快华夏化。河洛文化孕育了华夏文明。

2、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 河洛文化与古代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关系密切。《周易·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而内容又十分丰富的图案,凝结了古代先哲超凡的智慧。至汉代,一些经学家和思想家用"河图洛书"敷衍解说《周易》的八卦和《尚书·洪范》的五行,从而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河图洛书"作为中国儒家经典来源,蕴含着中国哲学最古老的原创思想,并由此生发出了许多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天文、历算以及兵、刑、道、法等的重要内容。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于其后历代的"河洛文化",既包括以农耕经济为中心的物质文明,也包括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心理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河洛文化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是它的正统性、源头性与传承不衰,同时它又是国都文化、政治文化,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河洛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的形成和文明发展作了最早、最大、最积极、最卓越的贡献。 河洛汉人南播形成了客家民系 ; 从汉代末年开始,由于战争、动乱和灾荒等原因,中原汉人不断大量向南方播迁。其中最有影响的有:西晋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举义,北宋的靖康之变以及明末清初郑成功、康熙朝收复台湾。《晋书·王导传》从一个侧面记载了西晋末年景象:"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安史之乱时逃到南方的人更多,除正史有大量记述外,连李白也在其诗中说:"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率部两万五千余人入台,施琅率军征台时进驻人员也超过了两万。郑成功、施琅均为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故其旧部很多也是光州人。 中原汉人南迁的路线基本上是皖、苏、赣、闽、粤,进而粤、台、桂、川等。北方汉人的到来,使闽西、赣南、粤北人口成倍增加,从而促进了当地的快速发展。在北人开发南方中,陈元光、王审知影响最为巨大和久远。唐高宗时,福建南部蛮獠叛乱,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朝廷之命前往平息,后又率中原五十八姓数千军校开发漳州。陈元光死后被当地人尊为"开漳圣王",各地建祠纪念。很多闽人迁台后仍十分崇拜他,也纷纷立祠敬拜,至今台湾有陈圣王庙60多所。 大批中原汉人的南迁,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特殊人际群体——客家民系。寓居于赣南、闽西、岭南的客家人从河洛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如语言、习俗、宗亲、教育、伦理、礼仪等等,有的已历千载而至今沿袭如初。明末清初流向台湾的汉人大多是闽、粤沿海一带人,但移民中大部分是原河洛地区南迁的客家人。中原地区是姓氏之源。台湾除了陈、林、黄、蔡、郑大姓外,其他一些大姓,始祖也多来自河洛地区。一项调查表明,闽南、台湾汉人中陈、林、黄、郑四大姓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故有"陈林半天下,郑黄排满街"之谚语流行。而且在这些大姓的族谱上,都明白无误地标明其祖先为河洛人。 河洛文化在闽、粤、台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生根和传播,由于客家民系的形成历时跨度较长,且居住辽阔,与各地土著民族杂处,因而所形成的"客家文化"也吸收了一些地方特色,但其核心、精髓和根底,还是河洛文化,如尊崇先祖,讲究郡望,重教尚礼等。客家人后来又到了东南亚、欧美等世界各地,但他们无时不心系中原,至今有许多台湾人和侨居异国的客家人还自称为"河洛郎",念念不忘"根在河洛"。

文汇报:海峡两岸文化的异同

人民网7月14日电 香港《文汇报》今日发表署名曾文仲的评论文章说,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识两岸文化异性,寻找两岸文化的***同性。特别是在妈祖文化、关公文化、南音、戏剧、旅游诸方面加强合作,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在新的领域推动创新。海峡两岸本同根,血脉相连一家亲;一衣带水一线牵,两岸携手情更深。愿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在求同存异的氛围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两岸人民信仰相同

文章说,台湾本省人大部分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厦门闽南金三角。可以说,台湾的文化和福建的闽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联系,台湾讲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闽南话和客家话为主。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近代史中,在荷兰人统治下长达38年,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也有50年,台湾光复之后,国民党时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湾和谐***存,从人们的思维、语言诸方面都有了台湾的特色,这一切都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这也是台湾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差异,这是事实,也是绝对不可否认的。

但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台湾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别是福建妈祖,中国历史上的关公在台湾信徒甚众,由于台湾的地理环境,信仰妈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征,妈祖作为沿海人民的保护神,在台湾大受崇拜,这也是海峡两岸文化的最大***同点,我们要充分寻找两岸人民大众都能接受的***同之处,和风细雨多做台湾人民的工作,特别是以文化作为切入点,润物细无声,让广大的台湾民众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光辉。

文章指出,一道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人民的情与缘,更阻挡不了两岸人民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愿望。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来,福建省凭藉闽台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大批台湾同胞到福建寻根问祖、旅游观光、兴办实业,推动了海峡两岸人民的相互往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这一祥和的氛围对于同根同族的两岸骨肉同胞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用心品味台湾 发掘更多***同点

文章写到,由于笔者是一位台湾女婿,又长期以来从事两岸三地和平统一的工作,我要以亲身的经历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台湾。对很多人来说,在亲眼目睹台湾之前,也许早有先入为主的看法。的确,几乎每天台湾电视都有类似抢劫、枪杀和斗殴等暴力画面,层出不穷的偷拍光碟丑闻,使人觉得台湾社会是如此浮躁和疯狂;台“立法院”里吵吵嚷嚷的镜头,甚至动辄以老拳相赠的火爆场面,更成为外地媒体的笑柄。

可是当你走在台北街头,看看快乐的人群从身边经过,听着从霓虹灯下飘来的少男少女们的轻声细语,还有酒店服务员的亲切与殷勤,你也许会发现,其实,台湾每一个人都在做着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因此,你的内心就会充满了欣喜,因为,这才是台湾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所以,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台湾,用心去品味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台湾的兄弟姐妹,多找***同点,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台湾,一个令人难忘又神往的台湾,这对于我们多做台湾人民的工作是很有裨益的。

文章指出,笔者总觉得,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的文化不能说都一模一样,现实是肯定存在着差异,我们要找到差异,更要寻找***同的地方。而我们***同的价值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不论是祖国大陆或者是在宝岛台湾,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都比较认同,也有深刻的认识。我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更深深体会到这些***同价值观对文化的创新,企业的发展,两岸的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台湾云门芭蕾舞就是以传说中的故事,结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绎得令人神往,而我们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饰,风俗习惯,劳动场景再现了惠安妇女独特的精神风貌。这两者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说明海峡两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许多***同的支点。

加强文化交流 巩固血脉亲情

最后,笔者建议,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识两岸文化异性,寻找两岸文化的***同性。特别是在妈祖文化、关公文化、南音、戏剧、旅游诸方面加强合作,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在新的领域推动创新,例如在卡通动画方面多一些富有创新的作品问世,献给两岸的小朋友们。在我们***同努力之下,海峡两岸的文化界同仁携起手来,为我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贡献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