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新娘八卦镜
婚姻形式:定西民间婚姻自古受传统的封建礼教影响甚深,普遍为包办买卖婚姻,男人允许纳妾,女人不得改嫁,昔日婚姻形式较多(现今已基本绝迹),主要有:
童养婚:即“童养媳”,或称“小引媳妇”,多为家贫无力抚养,便将未成年女儿许配给人,男人也多未成年。女方去男方家其地位低下,基本是“鸡叫头遍就起床,扫院担水整日忙”,只能等到成年正式完婚,其地位才会改变。
小女婿婚:男家宽裕而缺劳力,便托人将贫家十六、七岁左右女孩娶给尚小的儿子为妻,称之为小女婿亲。这种婚姻大多酿成悲剧。
指腹婚:多为两家相处友好,妻子同时怀孕,相约如生一男一女者,成人后此二人便结为夫妻。
表亲婚:为使血缘关系延续,姑表兄妹或姐弟由父母作主成婚。民间虽有此俗,但多被否定,因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
换头婚:也称交换婚。因男方两家贫困或一方当事人有某种生理缺陷,双方约定相互以女儿许配,被称为”换头亲“。此俗至今仍出现。
入赘婚:俗称“倒插门”、“入门亲”、“招女婿”,或称“招亲”。旧时上门女婿多被轻蔑,今女婿入赘多视为光荣,且受法律保护。传统上所生长子,一般随母姓,以“顶门立户”,其他子女随父姓,也有皆随母姓或父姓的。
转房婚:婚后男女一方亡故,亡者兄或弟,姐或妹再续其婚姻,叫转房亲。此俗人多不以为怪,乃至赞许。
冲喜婚:也叫慌婚。订婚后,男方父母或本人沉疴在身,便提前完婚,借以“冲喜”,待其健康。
招夫养夫:婚后丈夫患重病或致残、瘫痪,夫妇商定,让妻再招夫以维持生计。此俗现已绝迹。
望门婚:婚前未婚夫夭亡,按封建礼教,女子从一而终,于是抱着公鸡拜堂成亲,称为望门婚。此俗早就不受人赞许,今已绝迹。
冥婚:也叫“阴婚”。定婚后,婚前男女二人双亡,两家便议定合葬,作“阴间”夫妻。
嫁娶:旧时男婚女嫁均要遵循“六礼”规范。辛亥革命后,其礼仪虽有改新,然封建礼制仍被沿袭。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新的婚姻制度确立,但旧式礼仪的彻底革除还尚待时日。定西人民习惯例行的婚礼程序,因各地地域的不同,虽有差异,且基本上是一致的。
婚龄:旧时汉族婚龄一般偏小,男子15-20岁,女子15-18岁,富贵人家更尚早婚,十二三岁结婚并不罕见。《婚姻法》实施后,法定为男20周岁,女18周岁。1981年改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并提倡晚婚,早婚之俗被革除。旧时富贵之家纳妾有多至二、三人者,贫者终身“打光棍”者有之,现今全部绝迹。
问亲:即议婚,旧时,男女婚姻听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由亲友牵线,家长择门选女,选准之后,男方便请媒人备礼物去女方家问亲,进入相亲阶段。如果女方未曾谋面,男女相互见面,或由媒人带男方到女方家去见女的一面,叫“纳采”。女方同意,男方则请媒人向女方家索要女方生辰八字,叫“问名”。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在红纸上写成“庚贴”(有的地方从简,只口头表达),由阴阳先生按“五行八卦,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推算,谓之“合婚”,(也有叫“合肖”的)。如婚姻平顺合上了,由男方通知女方,这叫“纳吉”,如不合则原礼物退还作罢。然后,男方择定吉日,请媒人正式告知女方定婚时间,并准备婚礼。此期间,双方家里如出现意外事故,诸如碰破碟碗盆杯,牲畜病死或家人患病等,则认为不吉不顺,无缘成亲,由媒人通知对方取消定婚之事。
订婚:俗称“攀亲”、“喝酒”。定亲之日,男方父亲携儿子和媒人一起,带酒(2瓶,用红线绳相系)、聘金、衣料、首饰、四色礼品(糕点、糖果、茶叶)等彩礼(有的地方装入箱笼,或桃或担),到女方家去定亲,这叫“纳征”。女方家备酒席招待来客,并索要彩礼,俗称“要彩礼”,男女双方与媒人经***同商议,最后确定彩礼。然后男女双方在宴席上即向双方长辈及亲友敬酒,改换称呼,长辈及亲友则要向男女二人给“红包”,钱多少各按经济状况而定。之后吃饭喝酒,尽兴而散。男方离开时要把原带来酒的两个空酒瓶带回(内余酒少许),女方则往酒瓶中装米面少许,取“米面夫妻”之意,这叫“定亲”、定婚。至此婚姻关系正式确立。
定婚后,每逢年过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男方要备礼到女方家“送节”,以示婚姻生效,俗称“追节”。
结婚:俗称“迎亲”,也叫“引新媳妇”。男方请阴阳先生确定结婚良辰之后,便由媒人告知女家,这叫“请期”。结婚之日,男女双方家都置办喜宴招待亲朋,饭菜格局视主人经济状况实际而定。亲朋邻舍都去帮忙,俗称“代劳”。婚期将近,男家择吉日与媒人一道去女家送彩礼,俗称“归礼”、“送礼”,也叫“清大礼”。有的地方尚有一同由男家送裤子布料的,叫离娘裤。这种行聘之礼官富之家较繁缛,通常备有礼单,男家按定期携彩礼去女家,附带大馍馍10个,鲜肉两条及糖果等12品,称“盒子”,女方家于院内设方桌,摆香案礼品置于桌上,女家子侄辈上香叩拜,祭天地,叫“挂盒子”;礼毕,男家给上香者“喜眉钱”,并呈上礼单,开盒“亮礼”,请亲属宾客参观;接着女方向男家客人呈上加盖水饺碗食之,称“尝汤”,女家并设宴待客。此旧礼今绝迹。最后商定迎亲日期。
送女出嫁,称之“发落”,“打发”。婚前一日男家往女家“稳席”(也叫“提话”),进一步落实送亲人数及相关事宜。女家此日招待前来送贺礼的亲邻。亲邻送贺礼称“添箱”。旧时女家为新娘陪送板箱一对或四角柜一个。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则陪送大衣柜、写字台、音箱、电视、洗衣机、冰箱等,现代家具无定数。此日要确定送亲队伍人员,并选一位儿女全、属相相合的女眷作“伴娘”,即“女傧”。男方选儿女双全、属相不犯忌的男女各一人(再婚者不可)为“引迎亲贵人”,另选一男性少年为新娘牵驴,在媒人的陪同下,由新郎、新郎之叔伯及兄长各1人,背箱者1人,组成迎亲队伍,(去为奇数5或7人,取去单来双之意,)带上礼物,各地虽有差异,基本是酒两瓶、肉两条、糖果点心、大馍馍10个、“针工钱”(有的地方叫“答谢”、“离娘钱”、“彩门钱”)及零用钱(俗名“耍笑钱”)红包若干,便去女家迎亲。有的地方,娘家紧闭门户,向娶亲者索要红包利市,泼水藏物,取笑作乐。过去迎亲时,男女双方视道路情况,备轿或车或驴、马(忌用骡子),现在城镇多用小汽车,农村多用三轮车,由于经济状况的不同,差距越来越大,讲究排场者档次越高,车辆越多,攀比之风盛兴。
迎亲队伍到了女家,先上香拜祖,再将礼品陈放于桌案上,向女方长辈“看盅儿”敬酒,以“答谢”钱酬谢女方养女之恩。随即迎亲者就宴,宴毕准备起程。旧时,由女傧为新娘梳妆上头(即把新娘发辫梳妆成发髻),新娘身穿束衣,头顶盖头,胸前置“护心镜”,怀揣“幛连书”(庚贴)。此俗现已废止。女方选亲族之人将陪嫁之物装于箱内,俗称“装箱”、“摆嫁妆”,有夸嫁妆之意。
新娘离家时,传统上由家中兄长抱轿(马、驴)上,新娘要哭泣,称之“哭嫁”,(也有叫“赶煞”的)。表示不忍离开父母;新娘临出门时将一把红筷子抛在大门内(有的地方将两把红筷子两手分别抛于门内外),两家迎送亲人***登骄、车及骑马起行。花轿(马、驴)在路途中,凡经岔路口、庙宇、大石头和大建筑物时,旧时要在其上贴上一小条红纸或写有“一路平安”、“鬼邪避之”之类的“路贴”,以图吉利。现在多用车辆,此俗多不见。
轿至男方家门前,要朝当日喜神方位落轿,随即绕轿鞭炮齐鸣。新娘临下马(桥、车),有的地方要先接“宝瓶”,内装满面米,插双红筷,用红布包扎,婚后煮成稀粥,新夫妇***吃,意为“平平安安”;筷取“快生贵子”。此俗已废。送亲小孩索取红包,称为“压轿钱”。新娘下马后,由伴娘搀扶于地下铺的红毡(亦可用红布代之)上缓行。旧时请宾客行“迎红礼”,串红毡至院设香案前,香案上放置香蜡、满盛小麦的升(也叫斗),内插一个神牌,一杆枰,秤上挂镜子、尺子、剪刀及红布条等辟邪之物,红线两头各系铜钱放于两酒杯中,举行拜堂仪式,俗叫”拜天地“(现在于厅房举行),依次行拜天地、拜父母、新人对拜、吃“合心饭”,“饮交杯酒”,行合卺之礼(此俗现在多已从简)。然后新郎新娘串踩红毡,同抱麦斗(俗称“满斗”)入洞房,置麦斗于炕上之喜神方位,新娘将护心镜置斗中,面斗而坐,新郎用秤杆(或擀杖)挑下新娘的“盖头”。现已废止。此时男家设宴款待女家送亲之人(尊客),上烟敬洒。迎亲队伍常有唢呐吹奏喜庆乐曲,宴间鼓乐争鸣,甚是热闹。送亲者须于晌午前离开男家。有的地方男家要向送亲者用钱赎回嫁妆箱(柜)上钥匙。临行前,男家于大门前置拦门酒桌,上放酒与小花馍,用大杯斟酒,男家一一向送亲者猜拳敬酒,输者饮之,并让尊客各拿小花馍数个。送亲者出门前要到新房看新娘告别。整日凡来贺喜之人,席间新郎新娘逐一敬酒。年青人闹洞房,俗称“禳房”,“闹新房”,给新婚夫妇出难题进行戏嬉,推、拉、抱、摸,花样翻新,新娘尽力回避、应对,闹至夜深方散。然后,新房便要暖床,谓之“圆房”,主持人将核桃、枣子边扫床边往炕上撒去,意为“和(核)气“早生贵子”之意,并念叨“双双核桃双双枣,养的娃娃满院跑”。随后新婚夫妇就寝,新房里“长明灯”彻夜通明。有好事年青人伏于窗外偷听新婚夫妇动静,俗叫“听墙根”。有的于当日或次日新娘下厨做“试手面”(试刀面),以款待亲友。次日,新郎家须另备酒席招待婚期帮忙的亲朋邻里,有称“扯后席”,也叫“谢劳客”。
初婚:成婚次日晨,新婚夫妇早起,拜祭祖先,拜见父母及亲属长辈,这是新娘与家庭成员正式会见的场合。也有于次日,女家亲眷携食馔赴男家来贺,男家亦邀亲眷陪贺、认亲,确定辈份关系,俗称“看亲”。此俗现已少见。第三天,小两口备上礼物回娘家探望,回拜岳父母及其叔侄等,当日返回,俗称“回门”。这是婚后第一次归宁(回娘家),女家待婿之礼甚周。新婚夫妇接受招待后,及早返回。婚后十天新娘返娘家小住,俗名“转娘家”,多住八九天返回婆家,但也有住满十天的。有的地方在结婚一月后,新娘去转娘家,俗叫“站对月”,“转对月”,但一般都提前几日返回,以示对婆家长辈的尊敬。
上述婚俗,今多已有变通,农村虽在延续,但多弃传统之旧俗或简化、通融;城镇男女婚礼有新事新办,移风易俗,或集体结婚,或旅游结婚者巨额彩礼,高档家具,时髦嫁妆,隆重婚礼,上等宴席,千金小姐,所谓的新“六礼”之风近年盛兴,但并不受广泛欢迎。
新婚后的第一个正月初二日,由新婚夫妇到女方家拜年,称“磕头”或“拜年”,岳父母赏给“年钱”。有的地方第一个正月十五日婆媳相避,不许见面,称“避灯”,否则,迷信认为婆婆要失明。
改嫁:旧时男尊女卑,男丧妇,可再续;女亡夫,不改嫁,称“守节”。因而年轻女子失偶后终生守寡者比比皆是。尚有夫亡改嫁者,婆家往往索礼极苛,俗称“卖寡妇”。有的被夜半劫持而去,叫“抢寡妇”。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今多不守此规,改嫁受法律保护,现今较为普遍,特别是老年人,男女互找意中人组成家庭,“夕阳红”已成时尚。
丧葬
汉族形式:养老送终,慎终追远,既是人子的天职,又是家庭的重大事务。丧事,亦称“白事”。定西丧葬一直沿袭木棺土葬,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家公职人员实行火葬。其习俗规格,丧葬仪式,一般视家庭景况和死者年龄身份而异。
旧时出生不满月的婴儿死亡,便捣入炕洞内烧之了事。2岁内婴儿死亡,由乡邻以柴草卷尸,盛烂背斗中置于僻野沟涧内点火燃烧而弃之。12岁以上者,死亡后不择吉地,只掩尸于偏僻地野外。12岁以上未婚者,可做简易木匣装尸埋于地头地垴或野外山冈地带。已婚男性和生育有孩子的女性属正常死亡者,都可在宅内正寝、内寝举行葬仪,并可埋入祖坟。其他非正常死亡如跳崖、投河、落井、服毒、上吊、难产、自杀、他杀、车祸等,只能在宅内偏室成殓以办丧事;死于宅外者,只在宅外房、窑中或搭篷举办丧事,且不得进入祖茔。虽正常死亡,但死于宅外者,亦不进入宅内正、(内)寝举办葬仪。所以,病危之人,都要极力赶回家中,力求正(内)寝。
老人逝世,定西(各地大同小异)的丧葬习俗和丧葬礼仪,因受传统文化、封建礼教和宫廷礼仪的影响,显得隆重而繁琐,肃穆而庄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丧葬文化。
定西的天气不会太冷:但今年冬天截止到现在不是很冷,过年肯定要冷了。定西最低也就-8度撑死了。
结婚的讲究和天津大不一样,首先,定西结婚是中午而天津是下午。一般需要给女方礼金(3万起)其他风俗基本一样。